■本报记者 张炜利
赵家明是浙江某中型民营汽车零部件公司老总,他的公司主要生产汽车变速箱、转向系统部件总成,2004年销售收入2.2亿余元人民币,产品国外、国内市场销售量各占50%。
2005年,汽车行业继续飞速发展,汽车走入千家万户,赵家明正想大展手脚,让公司更上一个台阶,却遇到很多危机和挑战:
国内生产同类产品的主要竞争对手,由原来的十几家一下增加到近40家,价格竞争加剧;国外客户提出降价要求,甚至以撤销订单相威胁;偏偏国内原材料涨价,涨幅接近一成。公司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
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赵家明觉得企业内部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企业的产品,客户大多要求多个订单搭配交货,属于典型的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方式,生产效率不是很高。赵家明接下订单,却往往因为订单中的一个小配件没法及时配齐,一下子交不了货,导致成品库存居高不下,订单及时完成率只有49%。同时,发货延迟造成客户抱怨,人员、机器、材料却因生产周期较长,存在不同程度的浪费。
因为价格战,企业想方设法降低原材料成本,产品合格率越来越低,导致客户纷纷退货,还对赵家明公司的质量管理体系执行过程产生怀疑。企业因此进入“价格战—降低产品质量—退货—产品竞争力进一步下降”的怪圈。
由此导致的问题还有很多:
从接受订单到产品交付,平均需要55天~60天,无法满足新客户的需求,影响了市场占有率。
由于供应链管理滞后,材料库存不得不多作储备,占据企业资金4000余万元,导致现金流危机。
另外,还存在生产线布局缺乏合理规划,造成重复搬运严重,浪费人力物力等问题。
众多问题相互作用又相互影响,搞得赵家明焦头烂额。虽然创业十几年,作为一家年产值超亿元的中型民企老板,赵家明甚至一度对自己管理企业的能力产生了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