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4月10日,因为大风大雪的关系,准备向海拔6500米的前进营地进发的本报珠峰登山队队员暂时滞留大本营。从那以后,我们几乎失去了和前方的联系。
昨天,记者终于拨通了登山队队员陈思齐的电话,电话那头陈思齐喘着粗气。他告诉记者,他们正在行进当中,现在登山队已经下撤至海拔4500米的地方。而和我们失去联系的这10多天,他们不但完成了海拔6500米的适应训练,更到达了海拔7028米的高度。目前,他一切都好。
“在珠峰大本营滞留了三四天后,4月14日,我们趁着天气稍微好转,就向海拔6500米的前进营地出发了。”陈思齐说,从那儿以后,手机就没有信号了,所以无法与后方联系。“到了前进营地后,我们遭遇了更大的风雪天气。在那里,我们再次滞留,直到4月19日,才向海拔7028米的北坳营地出发。”
北坳营地俗称“大风口”,顾名思义,这里以大风著名,能过“大风口”,对登山者来说,代表着更有资格向8844米的珠峰顶发起冲击。“在北坳营地,我们的任务就是能在那儿待得牢,三四天的适应训练对我们的体能来说已是极大的消耗。”
昨天,陈思齐告诉记者,按照计划,完成北坳训练后,他们已经到达了海拔4500米的协格尔、老定日一带,他们将在这里做身体的恢复调整,到29日左右再回到大本营。
在这10多天的时间里,从海拔5000多上升至海拔6000多,再到海拔7000米以上,陈思齐说这个过程已经让队员们最真切地感受到登山的艰辛。“从6500米以上,每一步都显得非常艰辛。这10多天的生活,每一天都可以用熬来概括。在高海拔,吃夹生饭很正常,睡觉几乎相当于睡在冰库里,每天醒来,睡袋上已是一层冰,睡觉的时候如果不小心侧了身,脸就会被一旁的冰划到……”
“所以当我们再次回到5000多米的高度时,我们所有人都觉得像回到了平原一样,胃口和睡眠全都好了起来。从7000多米回到5000多米,生活就是享受啊。”电话那头,陈思齐开起了玩笑:“昨天洗完澡,我很明显地感觉自己瘦了一圈。在这两天,西藏登山学校的尼玛校长给了我一个任务,把自己养胖,准备再次出发。”
本报记者 李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