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祝荣生
本报通讯员 宓晓雄
家住杭州武林街道凤麟社区的居民张芝苹,昨天向记者透露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历史事实:为杨乃武平反的清官夏同善,他的故居就在下城区观桥大街法轮寺前,即现在的观巷国都公寓的位置。
张芝苹对记者说:“夏同善是我的高祖,我母亲的曾祖父,曾任皇清诰光禄大夫毓庆宫行走吏部右侍郎,民间流传最广的,就是他为杨乃武与小白菜平反冤案的故事。”
张芝苹说,杭州改造背街小巷,其中一个重点是挖掘蕴藏的人文历史典故,让人们从古老的小巷里弄看到蕴藏其中的历史文化内涵。“为此,我仔细阅读了家传的《夏侍郎年谱》,发现夏同善的家就在武林街道中北社区的观巷。”
根据《夏侍郎年谱》记载,道光十八年(1838年),夏同善的家从百井坊巷迁到观桥大街(观巷)法轮寺前,当时他还只有8岁。咸丰六年(1856年),夏同善26岁,考上进士到北京做官,而家一直在杭州没动。
张芝苹说,夏同善是从小巷里弄里走出去的大人物,是杭州人在京城里官职最大的清官。《300年历史名人录》中称赞他清正廉洁,洁身自好,品德高尚,居庙堂之高,而怀忧民之心。
张芝苹从《光绪朝东华录》、《夏侍郎年谱》中举了三个事例:1、光绪四年二月二十五日,上请准备筹款开井济赈利农一折奏。先后集资九千六百两,夏同善自捐白银三百两。2、光绪四年黄河漫溢,对治理黄河下游水患,他提出了疏理三口:“浚海口、直河湾、通支河”三大措施,并请拨机器局经费来治理黄河。3、光绪五年九月十八日,他提出十年大计,植树造林。捐金四百,捐松树五万二千株于君山,至今民呼君山为夏公山。
张芝苹说,现在我从史书记载中,搜索到名人典故就在我们的身边,在背街小巷改善工程中如能恢复历史名人的古遗迹,将给杭州增添古城风韵。
新闻链接
夏同善,字舜乐,号子松,浙江仁和(杭州)人, 生于1830年,卒于1880年。咸丰六年(1856)进士,选为庶吉士,历任编修、右庶子、日讲起居注官、詹事府詹事、翰林院侍讲学士、兵部右侍郎、皇帝侍读、顺天学政、刑部右侍郎、江苏学政,吏部右侍郎等职。他任过清朝咸丰、同治、光绪三朝官职,当过光绪皇帝的老师。谥号“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