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02版:人文·文化新闻
3  4  
PDF 版
· 不甘平庸 的金华人
· 义乌人的“无竞争艺术”
· 满足消费的精神需求
· 马路市场变成“华夏第一市”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4月2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马路市场变成“华夏第一市”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一些农民在义乌城里的一条马路上摆起了摊位,他们从温州、广州进货,通过这个马路市场把货物卖到浙中农村。

  1982年春节前夕,一个到广东做生意的农民携带大量现钞坐火车返回,乘警在开箱检查违禁物品时发现了这一情况,通知了义乌县公安局。这位惴惴不安的农民没有想到,那年拜年的客人多了一位“贵宾”:当时的义乌县委书记谢高华。这位农民道出:“经商”是致富的“诀窍”。这年9月,谢高华在县委常委会上作出决定:开放义乌小商品市场:“允许农民进城经商,允许长途贩运,允许城市市场开放,允许多渠道竞争。”

  那时,与义乌毗邻的一个县也出现过一个马路市场,但由于当地“打击投机倒把”的力度大,摆摊的小商贩要么偃旗息鼓,要么跑到义乌重新开张。如今,尽管这个县经济也很发达,但隔着不远的田垄坐望义乌的繁华,不少人还是止不住一声叹息。

  1984年,谢高华提出“兴商建县”,并决定投资57万元改“马路市场”为摊篷式市场。整整二十年后,义乌县早已成为初到者怎么也搞不清行政级别的“义乌市”。20多年来,小商品市场八度扩建,一代代更新,从1982年的700多个沿街水泥板摊位,发展到如今的“华夏第一市”。

  整理 吴秀笔 陈桔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