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05版:人文·晚潮
3  4  
PDF 版
· 忆周璇
· 埃及导游阿明
· 人与衣到底谁穿谁?
· 张艺谋们与李少红《门》:“第五代”要“吓人”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4月2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张艺谋们与李少红《门》:“第五代”要“吓人”
  如果允许用“第五代”的约定俗成概念去定义一群人的话,2006年4月16日,有这样几位“第五代”进入了人生的另一高峰。前陕西国棉八厂工人张艺谋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总导演;前云南西双版纳插队知青陈凯歌跟斯皮尔伯格一起成为奥运会文化顾问;前驻重庆解放军部队女战士李少红在媒体关注下,选择一部投资3000万的惊悚片“重返大银幕”。

  他们是同学,同窗于北京电影学院1978级,经过苦日子,赶上好日子。有意思的是,他们都被媒体称为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局限,但谁都无法否认如下事实——他们一直与时俱进,开风气之先。“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三五年”,这样一个特殊的“跨代”群体,他们所领的风骚似乎早已超越了三五年,甚至十年。他们的勇气、锐气跟开创的奇迹为中国影视乃至社会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对于现在资讯爆炸时代导演所普遍具有的知识结构,张艺谋们并不拥有在信息与触媒以及接受能力上的优势,但他们在毅力、韧劲、责任感方面的保持与追求又是现在导演所难以企及的。一次次不断的尝试,失败与成功的循环往复,虽然本质上仍脱离不了对影响力、财富、名声的追求,但也注入了这个特殊群体的精神特质。

  张陈两位导演许多地方都有论述了,在此略过。我想主要谈谈李少红导演以及她已经开机的这部《门》。2003年《恋爱中的宝贝》虽然票房上收获不小但评论毁誉参半,此后三年少红导演一直未见在电影上的大动作,许多人以为电影“伤”她自尊了,实际上,她一直在谋划更轰动的作品。选择“惊悚悬疑”类型片作为复出大银幕之作,主因是这类电影具备更多的商业元素。为此,认真的少红导演花了一年多时间研究了所有的惊悚电影,最后,她发现国内年轻观众对惊悚片的专业程度超乎想象,而此前所有创作者都把这群人“简单化”了,以为“吓吓”他们是很容易的事情。

  但实际上这些年轻人是被“吓大的”,身处一个美国片、日本片、恐怖小说触手可及的环境,要“吓住”他们必须非常周全的筹划,非常巧妙的情节与逼真的氛围。《午夜凶铃》等片的成功说明“心理恐怖”是最让观众恐惧的,因此,李少红把突破口瞄准了“心理恐怖”。周德东的《三岔口》与其说是原著与蓝本,不如说是李少红想借的一个“壳”,她想通过对这部网络人气小说的“改编”体现自己的惊悚片认知。因此,原著是一个一早张扬的“陷阱”,出现在银幕上的东西将远比小说诡异和难以预知。李少红对“门”这一具像物的突出与聚焦,也是为了诠释“心理恐怖”,要知道,门是任何人每天生活无法回避的物体,这样的恐怖当然更容易在一段特定时间放大成“集体意识”。

  李少红精心的策划与缜密的市场调查,以及她的荣信达与擅长商业操作的星美合作都证明了她的商业野心。她想“吓”的可能不仅仅是观众,还有那些认为中国完全不可能拍出“叫好又叫座”惊悚片的专家们。

  《黄金甲》之后张艺谋最想做的大概是在2008年8月8日这天让全世界观众“吓一大跳”!弄成“中西合壁”或者干脆“彻底东方”都是技术细节,只要有效果,把所有佩服他或怀疑他的人都“吓呆”,张艺谋便大功告成了,想一想到时老谋子都“奔六”了,还能让数十亿人聚焦于他的创意,夫复何求?

  在年龄代际越来越成为划分“现代人”、“后现代人”或“过时的人”唯一指标的时候,张艺谋、陈凯歌、李少红等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依然在跟岁月赛跑,跟比他们小一截的人比锐气,比胆量,比创意,嘿嘿,惊人否,吓人否?

  ■谭 飞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