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10版:人文·晚潮
3  4  
PDF 版
· 有一个叫斯蒂芬·金的美国男人
· 外婆的一天
· 打工诗
· 美学家的“第二情人”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4月2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有一个叫斯蒂芬·金的美国男人
  初次接触斯蒂芬·金的作品,还是在六七年前看了部美国片子《肖申克的救赎》。当时我还不知道斯蒂芬·金是谁,更不知道《肖申克的救赎》正是根据他的原著小说改编的。但这部电影却给了我极大的震撼,并没有任何恐怖的内容,完全是一部关乎于人性与自由的监狱题材片,至今我仍认为那是我所看过的最好的美国电影。

  后来在2000年,我第一次看了斯蒂芬·金的小说《宠物公墓》,初看开头时觉得语言非常罗嗦,情节也十分拖沓,过多的细节与心理描写使人厌烦,更可怕的是那股浓烈的翻译腔,以及美国小说中的跳跃式思维,相信绝大多数中文读者都很难习惯。然而,当我看到前三分之一,那只猫居然从宠物公墓中死而复生,回到主人公身边时,心底立即被撞击了一下。尽管接下来的文字照旧无比繁琐,大段的对话与心理描写令人头皮发麻,我仍然耐着性子看下去——记住这是阅读斯蒂芬·金的秘笈:你一定要有极强的耐力,从头到尾仔仔细细地读完,否则你将半途而废,并因此而认定中国人与斯蒂芬·金没有缘分。但是,只要你能够读到斯蒂芬·金的结尾,那么他带给你的震撼将是无与伦比的,尤其是《宠物公墓》的最后部分,其实并没有什么恐怖的画面,但我仍然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那些气氛,似乎身临其境地来到了缅因州的公路边,变成了小说里的主人公,感受着那彻骨的恐惧。

  之后,我又读了斯蒂芬·金的另一部佳作《死亡区域》。说实话我第一次读《死亡区域》完全没有读懂,后来隔了大约一年之后,我又读了第二遍才真正读了进去。斯蒂芬·金确实是一个需要我们来慢慢品味的作家,他那天马行空式的思维,常常从1980年的少妇,瞬间跳跃到1960年的小男孩,初看之时令人难以适从,不知道他到底要说些什么。但只要你抓住他的叙述主线,就会发现一些贯穿始终的主题。

  从美国经验来看,一个社会越是现代化,人们生活的压力就越大,对恐怖的精神体验也会越多。斯蒂芬·金小说带有很强烈的现实主义成分,只是通过某种魔幻的方式表达出来而已。可以说优秀的惊悚悬疑小说与纯文学是殊途同归的。他用跳跃式的叙述手段表现了主人公遭受的内心压力,而这压力是多重的,除了个性和童年经历以外,社会也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恐怖其实并不来自于我们眼睛所能看到的,耳朵所能听到的,恐怖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的心灵。每个人的心中都压抑着恐惧感,比如怕黑,怕各种怪异的声音,这源于人类的本能。恐惧无时不在,不处不在,我所要做的,就是要发掘出你心灵深处最原始的那种恐惧,就像是发掘一座古墓中的骨骸,因为恐惧多数时候就是一具骨骸,当你内心的大门被某种力量打开时,这个骨骸就会得到复活。我不喜欢那种写荒郊野外,古墓或寺庙里的恐怖故事,因为那会产生距离感,一旦产生距离感,就很难对读者的心灵产生冲击。真正好的故事应该发生在我们的身边。通过恐怖的表层,表达的应该是人类内心世界的东西,对于命运和人生的理解,比如斯蒂芬·金的小说里就充满了社会给人施加的压力,这种压力使人的精神遭到折磨,恐怖也就随之而来了。同时,任何人都有阴暗的心理存在,这也是惊悚小说之所以存在并盛行的原因之一。

  诚然,斯蒂芬·金的小说里也有许多灵异成分(包括特异功能),最著名的当属由库布里克导演的经典恐怖片的《闪灵》。其实,东西方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大量的灵异类故事和文学,这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也是人们内心潜意识里共同的困惑。诚如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所言:“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生与死——是每个人生命历程中必然要经历的。自古以来,无论你是君王还是平民,是哲人还是愚夫,都免不了要考虑“生存与死亡”的话题。而对于未知事物的恐惧和好奇心理,也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这里面有个人心理与社会文化的多重因素,也构成了我们文化的一个部分。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