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始于西湖,终于西湖。20日,西湖之滨柳莺宾馆的一场开幕派对,为16位来自全国16家主流媒体精英开启了与浙江文化、浙江精神相会的诗意之门。昨天上午,绿树、远山映衬着一湖碧水,西湖上的一艘画舫,载着文化记者们再一次洞察西湖,一场对话承载起了大家对本次浙江行的感悟与思考,也为本次“品味浙江精神·全国文化记者走读浙江”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自21日起,“全国文化记者走读浙江”采风团驱车1300余公里,途经嘉兴乌镇、绍兴、宁波、温州,最后经金华义乌返杭。在整整5天的文化之旅中,记者们欣赏了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亭台楼阁,领略了茅盾故里、鲁迅故里的名人风采,诵读了唐诗之路的华美诗文,感受了黄宗羲、王阳明的辩证学理,见证了浙南地区当代浙商的无尽创造和整个浙江经济文化的活力。
“这段行程分两段,”谈到这5天感受时,《金陵晚报》文艺部主任常朝晖表示,“前半段杭州、乌镇、绍兴充满了人文与历史的厚度,后半段雁荡山、柳市、义乌则是浙江人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完美体现。而宁波则是本次行程的节点,既有天一阁浓浓的书香,又有慈城县衙被改造成反腐倡廉教育基地的绝妙创意。”
常朝晖的话,基本上代表了大多数文化记者本次行程的感受。在他们眼里,浙江北部地区因为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丰沃的土壤、畅通的水系、众多的名人,使得这些地区的经济表现中处处洋溢着历史与文化的气息,最典型的就是“可以穿着长衫读书的百草园”、“将风景与历史完美结合的西湖”以及“开放大气的天一广场”;而浙南地区,虽然在自然资源上比较贫乏,但他们令人惊讶的想像力爆发出了澎湃的生产力。
“雁荡山灵峰夜游完全就是一门想像力产业,”《楚天都市报》科教文卫部主任左砚文说,同一个地方能让人一天掏两次钱来玩,也只有温州人能办到。
而《羊城晚报》花地编辑部主任何龙则对于横店红军长征博览城内,一个小姑娘指着一湾河水说“那就是乌江”时气定神闲的表情印象深刻。
随着画舫经过断桥、孤山、西泠印社、阮公墩,本次采风活动文学顾问、西泠印社副社长陈振濂向大家介绍说,西湖其实就是浙江人文状态与精神的缩影——千百年前一个普普通通的泻湖,在无数文人志士的努力下,从默默无名到名扬天下,成为自然与人文交融的典范。
“浙江文化是水文化,浙江精神是水的精神,柔软但又饱含着无穷力量的载舟之水”。或许,《北京晚报》评论部主任苏文洋对浙江精神的形象比喻,将被这些敏锐的文化记者们,带到祖国的四面八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