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辛苦苦、忙忙碌碌,首届博客节虽已结束,但在博客“群言堂”上,博客网总编、联合创始人王俊秀的总结陈词,再度展望了博客的新发展,非常精彩。今再拿出来,和众博客们分享一番——
前两天,我一直在参加调研,每一次会议都要告诉大家:什么是博客;博客的“危害”是最小的。
博客并无危害性
我们还真做过一个调查,结果发现:
首先,写博客的人当中,39%是私密性的,只是喃喃自语,别人是听不懂的;5%~6%写纯粹的文学作品。这两类加起来差不多有50%了,是没有危害性的。
其次,博客有实名上网的趋势,是很好管理的。比如,可以通过博客分级制度,因为管人比管内容容易;也可以采取BSP关键词索引等方式,屏蔽不良文件。
承载文化启蒙重任
上面几点是我经常说的,以下讲的,从没跟人说过。(笑)
我觉得,博客发展与自律,是一个近景远景问题。
博客的发展需要我们用“远景”的眼光去看。博客承载着很多文化启蒙的任务,这是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文化、经济方面形成的。
就好比我们那天看到的休博园,所带给我们的震撼:人在很短时间里就可以看见世界各地的风俗、民情、建筑物等。在web2.0 里面就有一个词叫“聚合”,休博园的情况也许可以这样来形容。
话语权成当今主题
我觉得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人的个性解放有三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个性解放的中心是文学。
上世纪90年代,由于市场经济转型,由文学时代走向经济学家代言的时代。这是中国社会注重经济、利益的结果。2000年以来,效益、公平成为准则,鼓励大众参与。因此,法学家成了主导。与此衔接,网络人士也开始登堂入室。
现在,利用新技术传播新文化,争夺互联网上的话语,已经成为主题。
2000年方兴东做博客时,把当时一些高级知识分子聚合起来,做成博客专栏的形式,后来发展成博客中国,所以博客中国其实是“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发言系统”,虽然当时他们还不会电脑录入,但正是由于这一群人,才引发了博客兴起的热潮。
明年谈博客产业化
目前,博客有三个层次:以知识分子为导向的高端博客;像王晓峰一样在某个领域有建树的,专业化、类型化、人际化的博客;纯粹私人化,抒发情感、描述日常生活篇章片段的博客。
在博客文化背后,是人的自我启蒙和解放,而博客产业化的出现只是换了一个新的方式和新的名词而已。博客产业化可以往博客出版、博客旅游、博客商务等方面发展。
以后,相信休博会的博客节可以发展成像今天动漫节一样红火。今天我们在这边谈论博客自律的问题,明年也许我们探讨的问题就变成了——博客产业化如何发展?
本报记者 林丹 本报实习生 陈成沛
摄影 杨晓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