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里“大人看脑袋、小孩看屁股”、长假过完上班本应精力充沛却疲劳的“节后综合征”……就消费者而言,以旅游为主要休假方式的“黄金周”运行17次后越来越显出“雷同”和“单一”。在日益重视“幸福指数”和“生活质量”的今天,“黄金周”已经逐渐开始向“休闲周”转型:越来越多的市民在饱尝了出游的拥挤、疲惫之后,开始选择培养生活爱好、享受多种情趣和就地休息调整。然而记者在很多城市采访中了解到,面对这一变化,我们明显准备不足。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安江林用“措手不及”来形容我们对黄金周休闲理念变化的准备不足。他说:“当政府部门还在为接待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高兴、商家们还在为销售收入增加欣喜的时候,实际上市民的休假方式已经开始了转变。”
“压根就没有想过旅游、购物什么的,到处都是人,是给自己找罪受,”在兰州市公安机关上班的黄贵周说。相比而言,他更愿意选择能够让自己身心放松的娱乐和休闲方式。
“这就是需要注意的苗头问题。当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已经开始转变的时候,无论是从拉动内需还是从给市民提供更高质量的假期生活来说,政府、商家都应当有所准备。特别是城市管理者应当从这种苗头性的趋向中早做准备,进行引导。”安江林说。
一些市民和学者把从黄金周到休闲周的理念变化归结为三句话:想不想、会不会和能不能。而从现在的情况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第一步,开始希望能够过一个更加休闲、更加舒适的黄金周长假。而对于后两步,社会和城市管理者都没有准备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