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薛建国
今年“五一”长假,华东最大的湿地公园——德清下渚湖,可谓人如潮涌。排队等候乘船下湖的队伍,从湖边码头一直排到百米外的公路上,蔚为壮观。
下渚湖是一个美不胜收的地方。5平方公里的湖区内,分布大小墩岛600余个;百多种原生植物、鸟类、鱼类在这里生息繁衍。泛舟湖上,人与白云比翼,与白鹭齐飞,与自然融为一体。然而,走进下渚湖,人们获得的不仅是生态之美、自然之美,而且还可以“认识”一位顶天立地的大英雄,他就是与大禹并肩治水的防风氏。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广为人知,而在这位防风氏身上又有着怎样的励志故事呢?
德清是防风古国的属地,今天这里的人们对自己的这位先祖并不陌生,这可能要感谢湖州及德清的一批民间文艺家。是他们从1987年开始,就有意识地对有关防风氏的传说进行收集整理,18年后的2005年9月26日,防风古国文化园在下渚湖北侧的防风山开园了,如今,只要走进这个文化园,防风氏就不会让我们再感到陌生。
治水有功被封王
相传远古时候,洪水泛滥,抱有一腔拯民之愿的大禹派人四处寻找天下治水的英雄,终于打听到南方有个大部落,那里水患已改造成水利,五谷丰登,人丁兴旺。领头治水的是一位年轻的后生。大禹心中大喜,请他辅佐自己治理疏导河流。
那后生受命后,日夜兼程察看地形地势,还制定了一套治水方案,亲自统率几万治水民众开凿了八十一条河流,修建了七十二条堰坝,将洪水北泄太湖,东流大海,南入钱塘江,让“沼泽之地”变成“旱地良田”,那些躲水患的百姓纷纷返回家园,没过多久,昔日的水患之地变得人丁兴旺。大禹为表彰后生治水有功,就把今天德清封山、禺山之方圆百里之地赐封给他立国为王。因封山像一座弓形山脉,冬季能抵挡西北风,故大禹又赐姓防风。这就是防风王和防风古国的由来。
体验4000年前的生活
4000年前,防风先民们是如何生活的?与下渚湖相邻的防风古国文化园,每一个景点都在传递着有关防风文化的各种信息。
广大游人走到竹林迷径这个景点时,大家都变得小心翼翼起来。4000年前,防风先民为了抵御其他部落的侵袭,在居住地设置了竹林迷径,意在迷惑敌人,围困敌人。在竹林迷径阵里,还分布着很多陷阱,底下竖着的是尖尖的木桩,陷阱表面盖上浮土,敌人踩到后就会掉下去被俘。我们紧随着导游,生怕不小心误入陷阱。走着看着,游人们仿佛回到了4000年前,防风先民们与敌人斗智斗勇,正在进行着一场艰苦的家园保卫战。
防风祠内,身高数丈的防风神像端坐在祭坛上,头戴天平冠,面容慈祥,双手捧持朝笏。衣冠服饰,皆与绍兴大禹陵的夏禹塑像相仿佛。园内指痕崖上,是传说中防风王按下的巨大的拇指印,像蒲扇一般;由巨石自然形成的防风椅相传是当年防风王坐过的,游客爬上去坐一坐,对于防风王是一位巨人的传说自然有了几分切实体验……
品味“防风茶”的悠古
到下渚湖附近的几个乡镇人家作客,几乎家家都会给客人上一杯烘青豆茶。这茶又名“防风神茶”,和防风古国的历史一样长。
这茶一般用瓷盖碗沏泡,内有一眼就能辨出的几丝桔皮、几片茶叶和十几粒碧绿的青豆,惟有那小如草籽的黑点点不知为何物。
小心地呷一口,别有一番滋味。咬着桔皮有些酸涩;嚼到黑草籽,有脆响有奇香;吃到青豆,韧得很有嚼头。不过,说实在的,喝不出传统意义上的茶的味道。它的味道有点淡咸,有人说不是茶是汤。
在当地乡人眼里,这烘豆茶做起来可真不容易。那黑色的小草籽是野芝麻,要在山坡地边寻觅,秋后剪下枝条,晾在匾中晒干了,一粒粒野芝麻就从荚里掉下来,形若小米,炒熟了,比人工种的芝麻还香……
当地人说,这茶的发明专利是防风王的。相传当年防风受禹命治水,百姓以桔皮、野芝麻沏茶为其祛湿气,并上烘青豆作茶点。防风偶将烘豆倒入茶中再食,竟觉浑身增力。如此吃茶法,遂历代相沿,蔚成乡风。
民俗专家分析,同端午吃粽子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一样,德清人的吃茶法寄托的是对远古英雄的崇敬。
在防风古国文化园内,游人们可以欣赏到防风神舞表演,这是防风先民为纪念防风王而跳的一种舞蹈。现在搬将出来,也是为了一种不能忘却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