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本报记者如上所报道的杭城择校热,年年引来毁誉参半的议论,而持续多年的上海择校热今年出现了新变化,从今年起,上海市所有的公办转制学校(即我们俗称的国有民办学校)将和公办学校一样,按照就近原则招收户籍对口的学生。
同时,上海将在2007年年底前,对所有“公办转制”学校完成“关、停、并、转”。从某种意义上说,将有一批“公办转制”学校被召回。
据记者了解,家长们对此也是有喜有忧:那些原本捧着钱、排着队的家长们突然发现国有民办“此路不通”;而“喜从天降”,可以轻松就近入学的家长和孩子,自然是乐不可支,但他们也担心这些学校回归公办后,教学质量、教学理念是否会有所改变。
此项改革只做不说
目前的“公办转制”学校,基本上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当时,正值城市中小学入学高峰,而政府为了弥补公用事业经费投入的不足,就允许一些公办学校转制,其收费高于公办学校,每位学生每学期缴纳的费用在1500元左右;同时,教育部门给予其一定优惠政策,扶持其发展,比如它的师资、教学管理都纳入政府教育部门,所以又比纯民办学校有较多优势。
据上海市教委新闻发言人介绍,要求“公办转制”学校进行“关、停、并、转”,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明晰产权,由于涉及的学校情况复杂,所以目前此事正在“不说只做”的阶段。
召回后政府投入要逐年增加
上海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的一所9年一贯制学校,今年已经回到公办学校队伍中。从今年秋季新学期开始,学生每学期所需缴纳的费用将从原先的1500元左右下降到100多元。
而同时,政府的投入则需要逐年增加。据该校负责人介绍,由于上海静安区在公办转制学校的经费投入上历年采用“政府补贴+学校收入”的模式,如今学校转为公办,“学校收入”这一块取消了,则由政府全额拨款来弥补。
据悉,目前上海静安区七一中学、静安小学、时代中学等已经或计划转为公办学校。
民办教育开始公私分明
目前,国内不少城市的民办小学、民办初中生存发展境遇并不乐观,每年都有民办学校倒闭或被收购。
而许多业界人士认为,阻碍民办学校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公办转制”学校对优质资源的垄断。如果真能“公”“私”分明,那真是为民办教育发展带来新机遇。
现在,上海数十所的“国有民办”学校,究竟有多少会改姓“民”?
据业内人士透露,从去年起,上海市先后有几所公办转制学校被国内知名集团收购,目前学校在实行了董事会负责制后,日常教学管理没有改变。但他们也担心,在学校“姓氏”的问题上,可能教育行政部门比学校的决定权更大。
本报通讯员 陆梓华 本报记者 沈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