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 磊
3年前,电脑对11岁的方羽飞来说,充满了神秘;3年后的今天,小学六年级的他已学会了熟练打字和上网。改变来自于移动的“信息扶贫”和学校里的多媒体互动教室。
方羽飞在建德石屏乡中心学校上学,那是建德西部的一个偏远农村。他总想知道山外面是什么样子,但绵绵青山隔断了他小小的梦想。
2003年3月,学校外建起了移动通信基站,如一座高塔巍巍耸立。小羽飞听老师说,这个塔可以帮他们看到外面的世界,更好地读书学本领。那时候,学校里有2台几近淘汰的破旧电脑,由于没办法联上网,只能打打字。
又过了一些天,老师通知说:杭州的小朋友要来一起上课。同学们可开心了。第二天早上,方羽飞和同学们站在校门口,等待杭州来的小朋友。他们等啊等,一直没见人来。后来,老师带他们走进一间教室,方羽飞被里面一排排崭新的机器惊呆了。原来那就是电脑。
老师说,以后可以用电脑上课,还可以和别的小朋友对话。
之后3年里的每个星期,方羽飞和同学们都能使用一次电脑,听老师上“信息技术课”。最初的一间多媒体互动教室和48台电脑,慢慢增加为2间教室和80多台电脑。
当记者问方羽飞“喜欢电脑吗”,小羽飞想也没想:“当然喜欢!有了它,我能看新闻,还能看其他小朋友的作文。它让我了解了更广的世界。”小羽飞的梦想是考上大学,以后当个研究电脑的科学家。这个梦想,或许就从这间多媒体教室中起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