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周骏 龚国荣 杨静雅 顾霄扬 本报驻宁波记者 王琼
昨天上午9时30分,宁波北仑影剧院广场上,随着铁丝架上最后一张贫困学生的资料被人取下,一场原以为将持续一整天的大型助学活动在90分钟后就宣告结束。1209名来自贵州贫困山区的学生在这次助学活动中全部找到了“娘家”,现场募集到助学资金近24万元。
这次大型助学活动起源于北仑工商局干部张义恩。张义恩曾是贵州知青,去年底,经他牵线,他和他的同事们与贵州岑巩县100多名贫困学生结成对子(本报曾作报道)。张义恩的故事被多家媒体报道后,5位北仑人组成一个民间助学团,不仅为贵州捐助了两所希望小学,而且还在4月下旬带回了1000多名贵州贫困学子的资料,倡议宁波市民献出爱心,帮助孩子们完成学业。
提早半小时开场
这次助学活动原定于早上8时30分正式开始,但不少性急的宁波市民早早就赶到了现场,所以无论是志愿者还是中国邮政的工作人员都提早开始进入工作状态,早晨8点就正式开始接待热心市民。
北仑志愿者服务中心副秘书长陈军浩:
早上7点多,当我们的志愿者们还在布置会场时,就陆续有一些市民过来看资料了,8点不到,已经有人要求来登记资助孩子的资料,打算汇款。事前我们根本没想到会有这么多市民前来,所以一开始只派了10名志愿者,后来我们发现人手严重不足,又临时叫了20多个志愿者,就这样大家一直忙,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
负责收款的邮政工作人员则表示,到8点半助学活动正式开始时,现场已经有300多个孩子找到了结对对象。
学生资料成了“抢手货”
陈军浩说,活动没开始前,对于这1000多名孩子能否全部得到资助心里没底,所以他们事先决定,只要是没找到结对对象的孩子,他们志愿者服务中心就全部包下。但是,现场的热烈程度远超他的想象,孩子的资料非但没“滞销”,而且个个都成了“抢手货”。
最初,人们还是一份份资料仔细看过来,不少市民还有自己的选择标准,但到了8点半之后,随着铁丝架上的资料纸越来越少,而来的人越来越多,不少人开始急了,有的人看到有纸就马上过去揭下来。
在人流中,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在一位中年妇女的搀扶下显得特别显眼。老奶奶叫王桂凤,今年84岁。一大早,她就和女儿一起坐公交车赶来了。
我儿女多,早年家里穷,孩子们读不起书,我这个当妈妈的,心里难受啊。今天,我有这个能力了,我和女儿准备结对一个女孩子,一直到她大学毕业,希望我们的资助能让西部的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
上午9点,记者见一名男青年一口气揭走了一大沓学生资料,感到很好奇,一问才知道,他是宁波某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派来的“爱心特使”。站在一旁的企业负责人说,这次单位共资助了60个孩子,每个孩子每年500元,只要这些孩子想读书,单位就一直资助下去,如果他们中没有考上高中或大学,我们也会给他们提供工作岗位。
昨天上午9时30分左右,最后一张贵州贫困学生资料也被揭走了,此时,在现场设的邮电局汇款点前依旧人头攒动,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要将钱寄给自己刚刚结对的孩子。
捐出20万建小学
许多来迟了的市民看着满场空荡荡的架子,纷纷去找志愿者们追问下次助学活动的时间。
北仑当地一家企业的老总励宁原本打算过来带20多个孩子的资料回去资助,“可当我到了广场时,架子上已经全空了,没想到大家的热情这么高。”励宁当即找到了北仑区发改委的王长仕副局长,表示希望捐资20万元在贵州建一所希望小学。
据介绍,这样的广场助学活动以后每年都会举行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