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恺1912年出生在天津,祖籍福建闽侯,他的本家伯父就是清末大名鼎鼎的学者严复。以翻译《天演论》而闻名的严复曾任天津水师学堂的总教习,严恺的父亲也曾在那里任教。
童年时代的严恺生活优裕,可好景不长。他7岁丧父,11岁又失去母亲,是在宁波铁路部门任工程师的二哥支持他读完了小学和中学。幼时的不幸,并没有让他沉沦下去,反而培养了他自强自立的倔强性格,激励了他的上进心。他小学未上完就跳至中学,而六年的中学课程仅用四年时间就学完了。17岁那年,由于受到二哥的专业影响,他叩开了二哥曾毕业的高等学府——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的大门。
1935年,他在大学毕业并经过两年实际工作锻炼后,报考了中央研究院选派到荷兰的留学生,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上世纪30年代赴荷兰德尔夫特科技大学攻读土木专业的第一个中国人。
当年,荷兰不少人对中国人的智能是轻视的,但是倔强的严恺让他们改变了看法。在荷兰期间,他在已精通英语的基础上,利用寒暑假自学,掌握了荷兰语、德语和法语,为他广收并蓄国外先进科学知识奠定了基础。他在荷兰著名的水工专家布鲁克曼教授指导下,顽强地攻读水利工程和海岸工程专业,初步掌握了荷兰围海工程方面的技术。周末,他提着一架简陋的相机,拍下了荷兰在建围海工程的大量照片,积累了丰富的资料。这些照片,历经半个多世纪,依然清晰如初。1938年底他取得土木工程师学位后,旋即回到了祖国。从那以后,他一心扑在祖国的水利事业上,奔波忙碌了近70年。
严恺对水利的热爱也影响到其子女对事业的选择,二儿子严以新于1974年进入河海大学读港口海岸工程专业,后到美国读博士,1987年回国,现在是河海大学的副校长。温家宝总理曾对严恺这样说:“你们严氏一门三代都搞水利。”如今,严家的第四代也和水利打起了交道。严恺的长孙学的也是港口海岸工程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