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01版:人文
3  4  
PDF 版
· 民营剧团 提供大众文化
· 嘲讽还是掌声, 草根越剧和90年前一样没底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5月1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嘲讽还是掌声, 草根越剧和90年前一样没底
  本报上海专电 越剧进沪90年后,在国有院团身上泥味儿是越来越淡了,甚至今天还有人称“沾染了一身贵族气”,但昨晚在上海逸夫舞台,来自嵊州的一家土生土长的民营剧团——嵊州越艺中心一团,在相隔了90年后以一种象征和怀念的姿态开演。

  这个下午,演员们生平第一次在上海大舞台上走台,还特意模仿专业剧团排了一遍如何跟城市里的观众谢幕。之前在乡村演出,她们不需要这些规矩,观众喜欢看实在的戏。所以在农村演就要连轴转,一天演两场至三场,一般下午到了就开演,晚上再演一场,有时观众情绪高上午也得加演。比如这次16日上海演完,剧团得连夜赶到温岭,17日又要在当地开演。在剧中扮演“房遗直”的当家小生周小英说,在体力上来说,这次进上海是她们最轻松的一次演出,一天只有一场戏。不过第一次在这么大的舞台上走台,她们还是有些忐忑不安——看惯了越剧明星的上海观众,会给她们嘲讽还是掌声?不管是演员还是团长,心里都没底。尽管她们在农村都有自己的粉丝,观众给她们送头巾送戏服送西洋参,但这是在陌生的大上海,是她们从来没有演过的地方。而且据前一天票房的反映,出票情况并不是特别理想。

  但截至记者发稿时,两场演出的票房已达一万元,上海邀请方说,这比预想的要好。

  晚上7点15分,逸夫舞台的灯光暗淡下来。再亮起时台上已由绚烂的灯光和舞美营造出富丽堂皇的唐宫气象,走出来的演员一个个光彩照人,唱腔也婉转如意。而台下,观众也已坐了五成。挑剔的上海观众惊讶了,她们唱得原来也不赖嘛,她们的服装簇簇新的,舞台布景簇簇新的,也蛮好看嘛。只是民营剧团的表演比起她们看惯了的国有剧团来说,有些粗糙和生硬。《天之骄女》毕竟是专业剧团长演的戏,观众熟着呢。开场几分钟后,有几位观众走了。大多数观众还是热情地在给民营剧团掌声。演员腰间别的无线话筒都是团里特意为此次进上海新买的,下午走台时演“高阳公主”的当家花旦梁亚珍还向团长抱怨“新话筒太耗电池了”。嵊州越艺中心一团团长陈正庆说,这次在上海要演两场戏,《天之骄女》和《富春令》,光《天之骄女》团里这次就投入了七八万元。

  虽然演出按陈正庆的说法“赚是没得赚的”,但民营剧团还是都想来。周小英说,5月13日在南京路世纪广场举行的“同唱一台戏”时就想来,就是被在别的地方演出给耽搁了。

  与国有文艺院团的忧心忡忡不同,陈正庆对剧团、对越剧的生存状况极为乐观。“反正民营剧团是越搞越好的,迟早要把设备换得越来越好。所以这次到上海来,我们就把舞台监督控制台换了,以前那个是7000多元的。现在这个14000多元。这次到上海,舞台大,道具不够大,我们又重新加宽了。这都是为了以后么。”陈正庆眼里的以后,除了原来的农村市场,还有城市的。“到城市演出想法是有的,但要有机遇。比如这次来了,演得成功,给上海观众留个好印象。以后还有再来的机会,老一辈以前和我们一样的,现在这么辉煌了!”但很多时候不管是上海邀请方还是带队的当地文化局官员,说起这次上海之行还是小心表示这是一次锻炼和展示,或者是越剧进沪90年的一种纪念象征。

  1917年进上海之前的嵊州“小歌班”,和现在初进上海的民营剧团的确十分相似。老艺人们也是走遍了浙江大部分地方后,做起了去上海打拼天下的梦。当时上海滩上嵊县(今嵊州)人已相当多,其中的佼佼者还具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正是这批人为小歌班进上海起到了牵线搭桥的作用。今天牵线搭桥的是嵊州市政府和上海敢尝试的演出经纪人。据悉,嵊州越艺中心一团这次赴上海演出的车费、餐饮费和住宿费,最后当地文化局将以补贴的形式发给剧团。上海方面则提供剧场和演出费……这些条件比起当时自己负担住宿,还要看戏院老板脸色,随时准备卷铺盖走人的老艺人们已有天壤之别。他们这次没有生存压力的急迫,可以先赚了上海人的吆喝再说。

  嵊州市民营剧团管理办公室负责人应华均说,这次上座率也在预料之中,人不多也不少,五成左右。不过这是第一次尝试,纪念意义是第一位的。下次我们也许该演路头戏。之前我们不知道上海观众想看什么,只能揣摩他们以前的口味上菜。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