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金秋,阔别二十年的中专同学在南京聚会。激动,感慨,惊喜,唠不完的趣事,诉不尽的友情……
同学中,惟有刘兵和黄志军在一个单位工作,这令其他同学非常羡慕。聚会的第二天晚上,老同学们多去飙歌了,我和刘兵有了单独交流的机会。
“老霍啊,你们都以为老同学在一个单位共事好,其实……”没想到,刘兵竟然吐出许多“苦水”。20年前,青春年少的刘兵和黄志军同时分配到江西省某局,两人在一幢楼房上班,在一个食堂吃饭,甚至睡觉也喜欢在一个被窝里“捣腿”,快乐持续了三年时间。三年后,局领导要在刘、黄之间选一个科室负责人,矛盾出来了,俗不可耐的勾心斗角在两位亲如兄弟的老同学之间也展开了。争斗的结果,黄志军被提拔为副科长,刘兵的心态顿时失衡,他再也不主动和老同学说话了。与此同时,被提拔的黄志军立刻享受到了单独房间的待遇,也进入了科长主任的交际圈,老同学间的隔阂便越来越深了。
“现在,老黄是副局长了,而我只是科长,但老实说,他肚里有几瓢水,能瞒得了我吗?”刘兵积存了十七年的嫉恨,显然不是我三言两语就能化解得了的。
那次聚会,我亲眼目睹了黄志军和刘兵对已经当了“老总”的郭敏华同学的祝贺。十几年前就下海经商的郭敏华,现在已经是一位“千万富翁”了。大家一致公认他是同学中最有出息的领袖人物,不仅因为他赞助了聚会的全部费用,也因为他早就发家致富,早就和我们不是一路人了,想嫉妒都没有“资格”。比较起来,其他同学之间都大差不差,谁对谁都有不服气的理由,只是因为空间的距离,这些“不服气”才没有形成为嫉妒。惟独刘兵和黄志军,因为同在一个单位,趣味追求又相仿佛,他们之间就很难互相祝愿了。
这大概就是通常说的“身边嫉妒现象”吧。
嫉妒普遍存在于各类人群中,但具体表现却有一定指向性,其中“身边嫉妒”最为突出。比如,张三的收入很低,但他绝不嫉妒比尔·盖茨、李嘉诚之类的世界富翁,只可能对家庭收入比他高的同事心生嫉妒;李四在单位没能升职科长,但他绝不会嫉妒经常在电视上露面的省长、市长,只可能对直接领导他的科长主任嫉恨有加;王五爱好写作却少有作品发表,他不可能嫉妒托尔斯泰、巴金等文豪大师,他只是对本地圈子里发稿较多的作家、写手“羡慕中透着嫉妒”。凡此种种,民间的概括也是极准确的:所谓“同行是冤家”、“文人相轻”,大抵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