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01版:人文
3  4  
PDF 版
· “夺宝奇兵”助阵浙博上台阶
· 来春荣: 民间的收藏梦想
· 去西湖边种诗!
· 徐其明: 市场不认故宫和专家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5月1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本报先锋创意引来不少诗歌爱好者——
去西湖边种诗!
  本报讯 “到西湖边去种诗啊?听起来挺浪漫的,能不能算我一个呀。”昨天,本报策划发起的大型先锋艺术行为“去湖畔种诗”得到了不少诗歌爱好者的响应。虽然这些年来诗歌似乎已远离了主流文化,但是它的“粉丝”们一直在内心默默地坚守着这块净土。

  76岁的杨杰是所有报名者中年纪最大的,也是最积极的,昨天他第一个打来报名电话。他说他年轻的时候就很喜欢诗歌,这份钟情一直保存到了现在依然没变。“我写过不少藏头诗,难得这次能在杭州见到那么多有名的诗人,很想请他们给我的作品点评一下。”

  “你们报纸上会登这些诗人的作品吗?”50多岁的孙先生一打进电话,就把自己最关心的这个问题抛了出来。孙先生自称是诗歌的“粉丝”,他说年轻时自己曾疯狂地喜欢过郭小川、贺敬之等当时出名的诗人,一首一首地把自己喜欢的诗歌抄下来,抄了厚厚的一本呢,不少朋友还借了他的手抄本拿去传抄。“现在好像没这种氛围了。”孙先生说,他特别想问问那些诗人们,在这种环境下,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吸引大家关注诗歌?

  虽说现在诗歌日益成为一种小众化的爱好,但有诗歌梦的人还是挺执着地坚持着自己的理想。有一位葛妈妈就打电话来推荐她的女儿,她说,女儿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写诗,至今已经坚持了10年了。“我女儿诗写得很好的,你随便出一个题目,她两分钟就可以写出一首诗来。”葛妈妈的愿望就是带女儿来参加“种诗”活动,让她见识一下这种场景,“也许会对她有帮助的”。

  “你们的种诗到底怎么个种法呀?我的书能和诗人们的诗一起种下去吗?”昨天,读者杭一苇打来电话说,她是一个业余诗歌爱好者,平时生活中有所感触喜欢写点小诗抒发情绪,虽然是玩玩的,但也玩出了点名堂,2004年的时候,她把曾经写过的诗歌收集起来,出了一本诗集,名字就叫《花树下的诗行》。“种诗的创意挺新鲜的,我能不能把自己的诗作和那些诗人们的放在一起,也种在西湖边呀?”杭一苇说,她很期待用这样一种先锋的方式来给自己的作品留个纪念。     本报记者 张瑜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