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人生精神永存
省作协顾问 沈虎根
作为一位进步知识分子,陈学昭的—生是追求进步、追求光明、追求真理的一生。陈老早年投身革命,她接受了新的思想,为了追求进步、追求光明而“自讨苦吃”以至“甘冒风险”。她15岁大胆走出家门,苦苦谋求自立,她18岁在上海发表第—篇作品《我所希望的新妇女》。
她的精神遗产可以归结为:为人民而工作,工作着是美丽的;为人民而写作,写作着是美丽的。
我与黄源老师的交往
省作协副主席 张廷竹
黄源是我的老师,也是我的挚友,算起来,我跟他的交往也有25年了,从他身上学到的知识与为人之道,我当受益终身。
我发表第一部中篇小说的时候,文坛引起很大争议,黄源老师是省文联和作协的主席,多次出席对我作品的研讨。我记得,每次开完会,他都要走到我跟前,握握我的手,拍拍我的肩膀,然后才默默地离去。讨论我参加省作协的时候,第一次,没有通过,他提议作协副秘书长张望同志看看我的其他作品后再向党组作个汇报。张望很认真地看了,作了实事求是的汇报。黄源老师说:“我看完全符合加入作协的条件么,不够成熟的地方,加入后可以继续锻炼、提高的。”
我愿永远做他的学生和挚友。
这样的好领导让我终身感到幸福
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 王元骧
林淡秋同志一直在关心着我。看到1980年《文学评论》以头版头条的位置刊发了我的《论典型化》一文,他非常高兴,就请当时《东海》杂志的主编来向我约稿,要我也为《东海》写写文章。
他是1981年12月去世的,我去参加他的追悼会,他女儿林崇明告诉我,他在临终前几天还谈到我,问我是不是经济很困难,因为他听说我穿的解放鞋底里还是有洞的。我一听就泪如雨下。
林淡秋同志离开我们已经25年了,他的精神、人格、风范—直激励着我,使得我在不论怎样艰难的条件下始终自强不息、奋发进取。林淡秋同志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家人感慨“三老”友谊长青
陈学昭女儿陈亚男:困难时期,三位老人的友谊令我感动。上世纪60年代,母亲被错划为右派,4年没有工资,口粮每月被扣7斤,并被取消了公费医疗。她患有坐骨神经痛,但是没钱医治。当时任杭州大学副校长的林淡秋知道了,毅然决定恢复母亲的工资和公费医疗,并且让他的秘书到粮站,为母亲补足了被扣的口粮。这样的决定在当时是一种多么大的勇气。从中可以看出林伯伯的高尚品格,他是一个善良、厚道的人。
当母亲的政治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的时候,她与黄源伯伯通信,互相鼓励。黄源伯伯还把母亲的20多封信都保留下来,留下珍贵的历史资料。
行进在先进文化中
黄源夫人巴一熔:黄源是在党的领导下奋斗进步的。年轻时,他离家别子,加入了新四军,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南征北战,发挥了文化战士的作用。解放后,他又为祖国建设奋斗,终生奋斗在先进文化的行列中。我们将继承黄源的遗志,为伟大祖国、社会更加繁荣而奉献力量。
紧握手中笔
林淡秋夫人唐康:淡秋离开已经24年了,但这次座谈会的举行,让我知道,他一直活在大家的心中。我在为淡秋撰写传记的过程中,认识到他最大的特点是认真学习,并且学有所用。他翻译的《西行漫记》,鼓励了多少敌占区的青年到抗日根据地去,他们说行李可以丢,但淡秋翻译的书不能丢。
当淡秋看到柔石被判死刑,促使他走上了革命文学道路。他热爱文学事业,参加了8种报纸的编辑工作。他紧握手中的笔,揭露旧社会的黑暗,反映百姓疾苦,歌颂革命事业的伟大。
在“文革”期间,他在12年的艰难岁月里,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笔。“文革”结束后,他又遇上了车祸,之后,他的身体就受到了损害。
本报记者 陈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