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作家是这样描写镇江的:吞天吐地是镇江的位置决定的,运河在它臂间浩荡,长江在它脚下雄浑,一个力重千钧的“镇”字写出了它的壮夫本色。
“壮夫本色”的遗存之一,古炮台,就藏在秀丽的焦山上。
走进焦山公园,同行的天津《今晚报》的记者们啧啧惊叹:“要是放在天津,那还不挤破了头去!”古炮台的藏身之处,离焦山乾隆行宫只有3分钟的脚程,昨日我见到的,是正在修复中的古炮台,没有碑文,没有华丽的装饰,正可以看到古炮朴素的面目。
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军认为攻占镇江控制运河,再封锁吴淞口阻断海运,扼漕粮运输枢纽,可迫使清廷全盘接受不平等条约。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7月,英军发动战役,在80余艘英舰的猛烈炮击下,7月21日炮台失守,城垣的每一个缺口,每一条街巷都成了焦山军民的战场,最终1500余军民全部壮烈牺牲,副都统海龄自杀殉国。
此次战役惊动了远在欧洲的恩格斯,他在《英对华的新侵略》一文中深刻揭露英国侵略军的用意是为了“夺取这条重要水道,置北京于死地,逼迫清帝立即讲和”。并高度评价镇江军民的英勇抗敌,“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
数年后,英国驻上海领事阿礼国上书香港总督文翰,建议再次挑起战争来占领镇江:“每当早春时节,北京仰赖漕船通过大运河供应当年的食粮,我们开一支小小的舰队到运河口去就可以达到目的了。这种要挟手段比毁灭20个沿海或边疆上的城市还要有效。”终于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861年,镇江成为长江沿岸第一个开放的通商口岸。 本报特派记者 杨晓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