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昨天,位于杭州北山路的江南文学会馆穗庐茶舍,香樟花落如雨,樟树下名家云集。在如此诗意的环境中,一场关于文学与副刊的对话徐徐拉开序幕。
作为第四届浙江作家节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由本报和浙江省作协联合主办的这场名为“文学与副刊”的研讨会上,赵本夫、王朝柱、柳建伟、麦家等20位国内著名作家和20年来积极为本报“晚潮”投稿的作者共聚一堂,为现阶段的副刊寻求一条更好的发展之路。
曾经:副刊是文学的摇篮
翻开报纸副刊的发展史,可以发现,其实副刊与文学之间的渊源可谓悠久绵长。许多长篇小说,比如清末韩子云的《海上花列传》、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研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都是在副刊上随写随登的急就章;许多文学大家,比如鲁迅、张恨水、茅盾、巴金甚至到现代的金庸、古龙,也都是从副刊出发向文学进军。
浙江省作协党组书记、主席黄亚洲举例说,鲁迅先生那篇脍炙人口的小说《阿Q正传》,就是在副刊的“催逼”下诞生的,如果没有副刊的定期连载,事务繁忙的鲁迅先生恐怕也不会有精力完成这部小说。“后来鲁迅先生是因为实在太忙,没功夫写,只好匆忙地让阿Q上了刑场。”
因为副刊走上文学道路的作家不计其数。昨天,因《茶人三部曲》获得了茅盾文学奖的王旭烽,写过《暗算》、《解密》等小说的当红作家麦家等,都称自己的第一篇文章是在副刊上发表的。而电影《孔繁森》、《离开雷锋的日子》的编剧王浙滨更是充满感情地交代出来“副刊是我的初恋”。她说,她的很多作品都曾在副刊上发表,第一篇小说登在《长春日报》上,第二篇小说《谁是导演》登在《吉林日报》上,这篇文章对她后来的人生道路影响深远,自己能进“长影”,能和电影沾上边,都和这篇文章有很大关系。
无论是成名已久的作家,还是默默支持“晚潮”多年的文学爱好者,副刊永远是他们心底一处温柔的情绪。
现在:副刊体现了报纸的品位
电视剧《长征》的编剧王朝柱说“副刊是报屁股”,这“屁股”很值钱,曾经是一份报纸最赚钱的部分。不过,形势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不少变化,当文学距离人们越来越遥远,许多文学副刊成了娱乐副刊;当传播渠道越来越多元化,网络的出现使得发表文字已经没有门槛,副刊在当下的生存状态确实有些尴尬,有些报纸甚至为了经济利益砍掉了副刊版面。
“副刊是原配,现在被各式小妾奚落得有些落寞。”昨天的研讨会上,麦家的这番调侃引来了众人一片哄笑,也让人开始反思,报纸副刊的重新定位和创新问题。
曾经在报社当过总编辑的郑彦英认为,对于报纸来说,新闻当然是最重要的,但副刊办得好不好,却可以体现出这份报纸的品位。
而王朝柱认为,副刊要办得有个性,一定要体现出地域文化,有地方特色。小说《红汞》的作者王松则提醒大家,不必用看小说的期待去看副刊,毕竟两者的阅读期待是不一样的,调整好了这两者的关系,就会有一个比较好的心态去对待副刊。
本报记者 张 瑜 本版摄影 周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