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省外发展壮大后的浙商们为谋求新的发展平台、寻找新的机会重新回到了家乡。他们有的是回家乡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有的是带技术回来让原有企业“脱胎换骨”;有的则利用自己的在外取得的网络推销自己的家乡……但不管是什么原因,这些企业家都怀着一颗赤诚的心,只要有机会,他们就愿意回来“以涌泉相报”。在实践中,他们也创造出了各种不同的反哺发展模式。
双赢型
2002年李舒通撤资从上海回到台州路桥投资铝深加工,说起为什么选择台州,李书通说,一方面台州路桥是全国著名的废旧拆解业基地,有丰富的废旧铝资源和铜,回来也算是合理利用了当地的资源。另一方面,台州有着十分发达的制造业和建筑装修市场,客户群稳定。所以铝加工项目镶嵌在中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因为浙江之前没有像样的铝板、箔材等加工企业,而李书通的巨科铝业又在此间扮演了纽带作用,为此当地政府对该项目也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高效的服务。
升级型
凯泉集团,起步于泵阀之乡永嘉瓯北。1995年凯泉移师上海发展,凭借上海先进的技术、丰富的人力资源(该集团在沪70%的职工拥有大专以上学历)和先进的经营理念,通过十年的发展,集团很快成为全国泵行业的龙头企业。现在凯泉集团又回永嘉建起了“浙江凯泉工业园”,把技术和人才都输送到家乡,在反哺给家乡项目和资金同时,更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
携外型
宁波杉杉集团移师上海后,与迪奥、杰民等国际名牌合作,获得大批订单,带动宁波从国内服装之乡,朝国际名牌服装的生产基地转变。“茉织华”到沪后,已为平湖牵回10多个日资项目,成为平湖发展的“引擎”。富春建业集团的目标定位就是缔造基础建材生产王国,现在,富春建业集团与德国、芬兰、意大利等全球多家行业巨头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其中许多企业表示,要来浙江投资。
亲情型
尽管在省外创业的浙商回来创业的模式各有侧重,但几乎无一例外的都可以划归到“亲情型”。“有同样的机会,当然回家乡”。这是每一位浙商的心声。
茉织华集团的负责人李勤夫表示,回来投资九龙山一是为了自己的事业,但更重要的是能通过自己的力量建设九龙山,把那里建设成为一个东方的威尼斯,从而改变乍浦地区、平湖地区,乃至嘉兴地区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人到九龙山商务、休闲、旅游、投资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