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世界花路多,一搭子青山三条河,夷场(日本租界)地界沙泥多,本国地界垃圾多。”丁云川是位喜欢收藏描写古运河古籍的老人,说起他所收藏的运河古籍,他首先吟出了这首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一位才子陈栩收集在《拱宸桥踏歌》中对拱宸桥附近环境描述的歌词。
中日甲午海战失败后,1895年,丧权辱国的清政府被迫与日本鉴定了中日《马关条约》,将杭州的拱宸桥辟为日本的商埠,时限30年。
自那之后,拱宸桥区域里,表面上看似繁荣,有街市、有茶楼酒馆,但实际上是公娼云集,杂乱难堪。那时的拱宸桥区域仅有两条泥地马路,每逢雨后,一片泥泞,附近百姓生活环境非常差劲。
当时,才21岁的杭州人陈栩(1897-1940字蝶仙,号天虚我生),是个初露才气、抱有爱国之心的热血男儿,将流传在拱宸桥一带人们口中所传唱的60多首百姓歌谣,收集整理并装订成《拱宸桥踏歌》。
“烟浓浓阿烟浓浓,客人来趁三点钟,三节四节八九节,河江里向来接龙。”这是描写拱宸桥运河漕运的繁华景象。
如今,留传下来的《拱宸桥踏歌》已是非常珍贵了,它对研究这一地区的历史很有参考价值。拱墅区地名办的张凌主任看到这本《拱宸桥踏歌》后,非常的感慨,他说他研究拱墅区地方志史料几十年了,也到过浙江图书馆、杭州图书馆查阅过拱墅区的地方史料,从未见过《拱宸桥踏歌》这本书。 汪永春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