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015版:竞技·前线
3  4  
PDF 版
· 山上的道德不同于山下
· 》》 焦点热议 《《
· 一登山者珠峰被弃致死引发——8000米以上的道德争议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5月2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陈思齐讲述山友白雪遇险经历:
山上的道德不同于山下
  本报讯 在登山界有一句这样的话:8000米之上,人只能自救。这意味着如果你在海拔8000米以上遇到危险,别人几乎对你爱莫能助,你得到别人帮助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当一位外国登山者在攀登珠峰遇险,但经过他身边的登山者没人停下时,“山上的道德”再次引发人们强烈的争议。

  昨天,成功登顶珠峰的本报登山队员陈思齐告诉记者,在他冲顶珠峰时,一起出发的广西登山队队员罗莉莉(又名白雪)也曾在8000米之上遇险,所幸的是,在登山协作的帮助下,白雪成功脱险。

  “白雪是2006珠峰业余联合登山队里的惟一一名女队员。我记得5月14日那天,白雪出发得特别早,凌晨1点不到,她已经第一个出发了。我出发要比他晚得多,在8500米的地方我赶上并超过了白雪。”陈思齐告诉记者,当时他还拍了拍白雪的头,说她很聪明,避开了出发的高峰期,这样几乎比别人节约了1个小时。

  “知道她遇险,是我从峰顶下撤之后的事。后来再碰到白雪时,她告诉我,在那天和我分手后不久,跨越第一阶梯时,由于体能和技术的原因,她不幸掉下了悬崖。虽然有路线绳的保护,但她还是被吊在了半空中。”陈思齐说,虽然大多数登山者都对登山的危险有心理预期,但真正碰到时,还是很无助。

  白雪告诉陈思齐,在自己的高山协作把她救上去之前,她整整在半空悬了半个小时。这中间有很多外国登山队员从她的头顶跨过,但没有人停下来。“当时白雪的心里一定很无助。她后来向我描述这段遇险经历时,虽然已经很平静,但她说,这事让她明白山上的道德真的不同于山下。”正由于在遇险时消耗了太多的体能,同时心理状态受到影响,白雪最终没能成功登顶。

  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陈思齐说,在这次攀登珠峰前,西藏登山学校的校长尼玛次仁曾问他,作为体能较好的队员,如果在山上碰到山友遇难,他会怎么办?“我当时的回答是,在我能力许可的范围内,我会去救人。因为对我来说,登顶并不是惟一的目的。”

  “大家对山的理解各不相同,有人觉得登顶最重要,那么所有的一切都必须为登顶让路,因为在8000米之上,人的能力真的是有限的。”陈思齐说,在登山界,很多人都能理解登山者对遇难者的漠视。

  “除了对登山的理解不同,各人的能力也不一样。如果你不具备救人的能力而去贸然行事,结果只会是由一个人遇险变成两个人遇险。”

  据资料统计,攀登珠峰,攀登者发生意外的人数占总人数的八分之一,而这些危险大多发生在海拔8000米之上。因此,很多人倡议,应该建立高海拔救援机制。“8000米之上的路真的非常狭窄艰险,不是谁想上去救人都可以的,救援光靠人力几乎是不现实的。”陈思齐说,要想建立救援机制,一定要依赖科技的发展。“比如说,现在直升飞机虽然可以飞到那样的高度,但却不能在山上停留。如果将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直升飞机不但能昼夜在高海拔飞行,而且可以停留,就会对救援有很大的帮助。”

  本报记者 李颖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