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丽平1993年~1996年就读于杭州美术职业学校,1996年~2000年就读于中国美院本科,2000年起留校任教,并于2002年考上中国美院在职硕士,现为中国美院视觉艺术学院教师。
“成绩中下,很普通,不起眼,不声不响,有她没她都一样。”这是初中学校的班主任对当年的沈丽平的印象。听说这个孩子职高毕业考上了大学,她很惊讶:“怎么可能呢,放在我们这里,根本没有可能的。”
考美术职高纯属机缘
“人生好像有很多天意,我考美术职高,纯属机缘。”
最初接触美术,是因为父母没空管她。有一年暑假,沈丽平被“扔”进了杭州体育场路中学美术班,白天学画,晚上接回去,主要是为了有个地方托管。有一次,老师对来接丽平的爸爸说:这个孩子美术方面可以好好培养,将来去考中国美院附属中学,可以争取保送和直升的机会。当时,丽平父母很不以为然,家里没人有这方面的特长,况且也没听说过什么美院附中。
转眼到了初三,要中考了。这时的沈丽平数学加英语,排在全班前三名,但总分相加,就到了20名左右,老爸告诉沈丽平:“你有些课很弱,要用功才行。”那读什么呢?沈爸爸于是陪着女儿到招生咨询现场买了一大摞招生简章回来。到家摊开来,一本一本面对面地看。看完,老爸问:“哪个学校印象最深呀?”沈丽平说:“‘五四中学(杭州美术职业学校的前身)位于凤凰山脚下,环境优美,艺术氛围浓郁。’”她爸爸说:“啊呀,我也对这个学校印象特别深。”
第二天,沈丽平就来到五四中学报名,那里的老师说:“哇,这么早来?你是第一个。”老师特别有感染力
考美术主要是语文、数学、英语,这都是沈丽平的强项,所以学得很轻松。父母也从不约束她,这时,老师的影响开始超过父母。
教沈丽平数学的朱仲麟老师是复旦大学毕业的,每节课有10分钟到15分钟讲做人的道理,比如3年后没得书读了,一脚踏空了怎么办。他告诉学生,在上海,有人是如何如何规划人生的,有的还在读职高,就开始读夜校,修学大专的东西。
那时,职高生在学校很单纯,突然有个老师对他们有那么多的期待,就特别听得进去。而专业课教色彩的刘宝球老师,上课也不忘带点哲学:“人无时无刻不在讲究适度,就像色彩,太满了就是过了,太浅就相对太空了,人生就要适度,你们应该好好地评估自己,找到目标。”
每个老师都那么有个性地教给你做人的方式,给了沈丽平非常大的影响。
收获是找到了兴趣
有时候,强大的压力下面,自主的东西没了,兴趣也没了,即便是考上重点大学。
沈丽平有个好朋友,考上重高,又考上北大法语专业,拿了双博士学位,但最后却羡慕沈丽平:“你考上的是自己喜欢的专业,你一辈子都会比我快乐。”
“的确,考上‘五四’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我所有的兴趣都被激发出来了。”每天半天文化课,半天画画,感觉很好,很自由。中午,学校后山有4个防空洞,里面很黑,有积水,有老鼠,大家会找个拖把做成火把钻进去,几乎每届学生都去玩——说起最美好的这3年,沈丽平简直是眉飞色舞。这无拘无束的3年,开启了她的心智,让她突然从一个不声不响的孩子变成了快乐、开朗、自信的姑娘。
考上中国美院,她除了第一年拿二等奖学金,后3年都是一等奖学金。2000年留校,先在成人教育学院当老师,2002年转到视觉艺术学院任教,同时考上在职硕士,学视觉传达。
“天时地利人和,是好老师感染我,给我快乐和动力。”丽平说,她们的艺术老师,年龄很大了,仍穿得很艳,每天给人的感觉就像刚从海滩回来,带了一身的阳光。看着这一切,自己就特别感谢父母,感谢在职高的3年,因为所有的收获不是压出来的、挤出来的,没有谁特别地逼你。 本报记者 张谷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