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15版:每日新闻·瞭望
3  4  
PDF 版
· 贫穷,挡不住心灵的阳光
· 一分钟就能亲睹“秘密档案”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5月2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一分钟就能亲睹“秘密档案”
中国外交档案开放记
  5月10日以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沈志华每天都要去位于北京朝阳门的外交部档案馆“报到”——查阅和复印那些半个世纪前的“秘密”外交档案。

  沈志华之所以能够这么做,是因为从这一天开始,中国外交部1956至1960年档案中的60%都已正式向社会开放。这些档案包括各类请示、报告、谈话记录及照会等外交文书,总数共有25651件,366551页。

  不仅是沈志华这样的学者,任何中外公民凭身份证或护照,都可以走进外交部档案馆,阅读这些珍贵的外交档案。

  1956至1960年的五年间,中国外交经历过很多惊心动魄的时刻,通过查阅这些档案,读者可以亲眼“目睹”那段历史:1956年波匈事件后,中国驻两国使馆向国内反馈的事件经过是怎样的;1958年解放军奉命炮轰金门马祖后,苏联方面是什么样的反应;1960年苏联撤走援华专家时,毛泽东在与赫鲁晓夫的谈话中对专家有怎样的评价……

  借阅手续非常简单

  5月17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外交部南配楼七层的开放档案借阅处,这是一间很小的办公室,摆着两台查询微机。管理人员只简单看了一下记者的身份证,表示允许记者进行查阅。记者使用微机查询系统,发现操作相当简便,只需要输入查询关键词,找到你所需要的档案,然后提交一个表单,填写上较为详细的个人信息以及借阅档案的目的、原因即可。

  “如果你来的时候正好有座位空着,又没有人预约,那只需要一分钟,你就能去看了。不是必须要提前预约的。”档案室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

  因为这里目前最多只能容纳九个人同时使用,所以一般采用预约制,但是实际操作的时候比较灵活,即便是有另外的人预约了但座位暂时空着,也能够临时去看上一会儿。

  一页档案能写一篇论文

  事实上,这已经是外交部第二次开放外交档案了。第一次开放是在2004年,开放的档案时间范围为1949年到1955年。

  由于研究领域是冷战史,沈志华对外交档案开放高度关切。“两次档案开放,我都是第一个‘读者’。”他告诉记者。

  沈志华对此事的关切来源于自己的研究需要和亲身体会——在国外开会的时候,总有外国学者问他,为什么你们中国人研究中苏关系总用苏联的档案,研究中美关系总用美国的档案,而不用中国自己的档案?

  沈志华对此深感尴尬。“我们也想利用国内档案,可是它不开放啊!”为了学术,沈曾利用自己下海经商时所挣的钱自费去国外搜集档案,两次在俄罗斯,两次在美国,共花费140多万元。

  沈志华认为,中国学者只能利用苏联和美国的档案进行研究,对中国是很不利的。他在对比中发现,不同国家的档案对于同一场会晤的记录并不相同,一个很大的差别就是对于各自的领导人记录得比较详细,这就必须对照使用。

  在沈的眼里,这批档案的价值怎么估计也不过分,很多档案能够解开历史谜团。

  “这些档案,有的一页就可以写出一篇学术论文。”沈说。

  档案解密每两年一次

  外交部档案馆馆长廉正保介绍了开放档案的四大原则:凡是影响到国家安全的,不开放;凡是影响到与其他国家关系的,不开放;凡是涉及个人隐私的,不开放;凡是影响到民族团结的,不开放。

  对于部门档案中有些不宜公开的内容,此次采用了涂黑的办法。“这样避免了一些珍贵文献仅仅因为个别字句不宜公开而不能为公众所利用的情况。”

  谈到档案开放的下一步计划,廉正保说,今后外交部拟每两年开放一次解密档案,下次解密的将是1961年至1965年间的档案,争取两年内完成。

  另外的一个计划是将公开档案的目录上网并且将部分档案原件上网,让读者可以从网络上直接查阅外交档案。这一上网工作将在一两年内完成。 据新华每日电讯、《瞭望东方周刊》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