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随着6月10日我国首个“文化遗产日”的日益临近,“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新概念正变得越来越热。“非遗”,名字听着挺新鲜洋气的,其实项目大家都不陌生,比如入选我省首批“非遗”目录的绍兴莲花落、宁海十里红妆等。不过,专家说了,别小看这些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它们可都是会影响到我国“文化安全”大问题的宝贝。
说了那么多,到底哪些东西可称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包括哪些内容?它对我们现实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连串的疑问让专家来帮我们弄弄清楚吧。
从5月30日开始到6月11日,本报和浙江省文化厅联合主办的“文澜讲坛”,将邀请5位专家和官员,在浙江图书馆做专题讲座。这几位主讲人都是长期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工作的,比如乌丙安,今年虽然已经77岁高龄了,但思路非常清楚,讲起课来风趣幽默。据了解他的人说,他还有一个特长——过目不忘,和你见过一面后,几年之后依然能叫得出你的名字。
第一讲
梁祝传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时间:5月30日上午9:00~11:00
主讲人: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常务副院长陈勤建
第二讲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几个关键问题
时间:6月2日下午2:00~4:00
主讲人:辽宁大学教授、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乌丙安
第三讲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预警报告
时间:6月3日下午2:00~4:00
主讲人:浙江省文化厅社会文化处副处长、浙江省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王淼
第四讲
情系故乡热土,传承千年文脉
时间:6月8日下午2:00~4:00
主讲人:杭州师范学院人文学院研究员、浙江省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顾希佳
第五讲
保护历史就是创造未来
时间:6月11日下午2:00~4:00
主讲人:中国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家中心主任田青
注:对讲座感兴趣的读者今天起可以到浙江图书馆总咨询台免费领票,领完为止。
本报记者 张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