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14版:每日新闻·大讲堂
3  4  
PDF 版
· 读者互动
· 下一讲预告
· 跨媒体视野中的世界文学
· 跨媒体视野中的世界文学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6年5月2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跨媒体视野中的世界文学
——从影片《苔丝》谈起
  《苔丝》是英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哈代的代表作。这部小说以女主人公苔丝的遭遇为主线,描述了这一形象与周围阴暗现实的冲突,具体生动地描写了19世纪末资本主义侵入英国农村之后小农经济的解体以及个体农民走向贫困和破产的痛苦过程,从而表现出了浓郁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强烈悲观主义思想。

  两个男主人公——苔丝所依恋的克莱尔和她所憎恶的亚雷克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在苔丝性格典型化的过程中,发生了作用。亚雷克是一个“邪恶”的化身,他经历了伤害苔丝、“弃恶从善”以及再次“堕落”的过程。

  然而,我们在一次外国文学课程教学中,当观看波兰斯基执导、金斯基出演女主角的影片《苔丝》时,却有同学不能正确理解苔丝杀死亚雷克的情节,不是认为苔丝不该杀人,而是认为苔丝杀错了人,甚至非常投入地感叹说:为什么该杀的不杀,不该杀的反而被杀了呢?

  为什么会有同学出现这样的误解和感慨?

  我觉得这涉及到跨媒体传播、跨媒体欣赏、跨媒体批评等三个方面的问题:从传播的角度来讲,这一传播产品存在着问题,与原著有所背离;从欣赏的角度来讲,我们应该打破单项传播的局限性,进行综合把握和理解;从跨媒体批评来讲,现代学者除了对传统媒体关注以外,也应对纸质以外的传播产品进行“介入”。

  世界文学需要跨媒体传播

  谈起世界文学的跨媒体传播,首先得提及“世界文学”这一概念。.

  歌德在1827年就说:“……民族文学在现代已经算不了很大的一回事了,世界文学的时代已经快要来临了,现在每个人都应该出力促使它早日来临”。

  马克思则从经济“世界性”的角度,确认了歌德的提法。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认为:“各个民族的精神活动的成果已经成为共同享受的东西。民族的片面性和狭隘性已日益不可能存在,于是由许多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个世界的文学。”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世界文学传播产品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在19世纪,当俄国作家普希金受到种种迫害不得不决斗致死的时候,莱蒙托夫能写一首《诗人之死》,并很快以手抄本形式传遍整个俄罗斯。而现在,如果再以手抄本形式,恐怕再也无法传播了。

  世界文学需要跨媒体传播,以《苔丝》为例,尽管这部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享有盛誉,但仅仅依靠传统的纸质媒体进行传播,难以达到理想的地步。现在,这部作品的广泛传播,靠的更是跨越传统纸质媒体之外的媒介,如经过影视机构改编的视频媒介、电台的声音媒介、还有网络上的电子文本等。

  在哈代作品所改编的电影中,最为成功的无疑是波兰斯基执导的这部《苔丝》。该影片于1979年上映,当时就轰动了西方影坛,先后获得多项国际大奖。

  这部影片基本保持了小说原著的情节结构,对原著情节的部分删节也较为妥帖。

  比如,小说的结尾,是在突出苔丝生命得以延续的基础上表现的苔丝生命的“终结”,苔丝虽然被人类文明所扼杀,但是,苔丝的生命却在妹妹身上得以延续。

  影片《苔丝》所表现的也是苔丝的“终结”,但突出的是庄严的“回归”。考虑到苔丝性格中的叛逆性,她最后在膜拜异教的圆形石柱(祭太阳神的祭坛)的被捕,既体现了她成为传统道德和社会法律的牺牲品,也象征着对叛逆精神的一种回归,富有悲剧性的崇高气氛。

  很多事例表明,跨越纸质文本的媒体的介入,对传播世界文学作品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同样,我们民族文学要想走向世界,也不可忽略跨媒体传播。

  浙江要建设文化大省,杭州要打造成动漫之都,其实都不可忽略世界文学。世界文学这一宝库同样会对我们的文学事业发生影响,同样会给动漫创作提供灵感。

  跨媒体欣赏世界文学

  世界文学的跨媒体欣赏,不仅是通过一种媒体形式来接受某部作品,还要顾及文字、声音、影像等各个方面的要素。譬如,对中文和西方语言进行探究,我们可以发现汉字的特性主要是画面感强烈,而西方语言的特性则是注重声音。

  从影像入手,美国著名作家庞德在研究中文时,发现一个汉字有时就是一幅优美的画面:如繁体的“東”就被理解为“红日缠结枝叶间”。

  庞德在《诗章》中引用孔子《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时,把繁体的“習”分解为“白色的羽毛”,从而写出了类似于“学习,而时间乘着白色的翅膀飞走了”这样极富形象性的诗句。

  同样,从声音入手,我们便知在西方文学中,声音须是意义的回声,英国诗人雪莱的《致云雀》等诗作,就是借助于字母或韵律的音响效果,表现出与之相应的情感内容。

  再以《苔丝》为例,这部小说被反复改编成影视作品,与哈代对视觉形象的关注密切相关。

  首先,哈代的小说中,无论是文字表达还是场景描绘,都充满了形象性和可视性。

  其次,哈代注重细节描绘,尤其是人物活动、性格发展以及日常生活的许多细节,哈代都成功地一一展现出来,呈现在读者面前。作品中的很多细节描写犹如电影的若干镜头,从而容易从文字转换成画面。这也是很多影视编导从哈代作品中汲取灵感、将其改编的一个原因。

  再者,哈代小说作品中所表现的一些具体技巧也为影视改编提供了启示。

  很多由世界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是英汉双语版的,从跨媒体角度进行欣赏,不仅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而且还能提高我们的英语水平。从跨媒体的视野和途径,结合文字、音响、画面、图像等,发挥综合的作用,欣赏效果要远远好于单纯的、传统的文字等平面媒体。

  跨媒体审视世界文学

  随着跨媒体格局的形成,跨媒体批评也必将成为文学批评的一种必须的手段。它探讨的范围相当广泛,如文字与影像的关系、影像对作家创作的影响等。

  以影片《苔丝》为实例,若进行一些探讨,我们觉得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审视。

  第一,如何忠于原著精神。

  将处于纸张上的语言符号转换成银幕上的视觉符号,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转换,而是从一种艺术形式到另一种艺术形式的“翻译”。夏衍先生认为,假如要改变的原著是经典著作,改编者无论如何总得力求忠实于原著。

  波兰斯基所导演的《苔丝》尽管获得了空前的成功,但是,忠于原著精神方面却在相当程度上背离了作者的思想观点,甚至混淆了一些是非观念,容易给观众造成相反的印象,从而削弱了作品的批判力量和内在精神。

  比如,影片中既没有表现苔丝受害时处于沉睡状态这一关键场景——按照当时英国的法律,在女性处于沉睡状态而与之发生性行为属于强暴的性质——还凭空增添了相互亲吻等细节,对苔丝受害的性质进行违背原作的片面渲染;在随后的片段中,又以湖中的一叶轻舟、两只天鹅结伴而游等具有浪漫主义情调的场景和通常表现真实情感的细节来进行刻意“加工”,这无疑是对苔丝受害的“误译”,也是对亚雷克文学形象的“误读”,以至于观众难以对亚雷克的形象作出正确的评价和理解。

  又比如,影片中删除了有关亚雷克皈依宗教以及他“现身说法”进行宗教说教、并且在布道过程中再次遇到苔丝的情节。这一情节的删除又一次使得观众会对亚雷克形象的把握出现偏差,也没有表现苔丝与传统宗教之间的激烈冲突。

  第二,如何保持关键性细节真实,避免影视“误译”。

  在波兰斯基执导的《苔丝》影片中,在对一些关键性的具有寓意性的情节处理方面,显然与原著的精神存在着距离。

  譬如,原著中的老马“王子”之死是一个很关键的情节,它不仅是对苔丝走出家门去认本家这一情节的铺衬,也具有一定意义上的象征和暗示的功能,对整部作品的架构起着重要的作用——正是“王子”之死,导致苔丝感到内疚,最终答应去认“本家”,从而开始了悲剧历程;在结构上,也与后面的亚雷克之死遥相呼应。可是,影片却将这一情节删除了,从而对观众把握作品造成了隔阂。

  也有一些细节,只是展开情节的开端,却没有深入,这样反而增加了情节的复杂性,对于观众的思路造成了障碍。

  第三,关于环境和风格问题。

  人物活动的整体“环境”也是不可忽略的。

  哈代的《苔丝》这部作品的背景是“埃格顿荒原”,表现的也主要是作为“现代主义创痛”的“荒原意识”。

  可是,波兰斯基执导的电影《苔丝》,却过多渲染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和浪漫主义的诗情画意,从而与原著的人与命运的悲剧冲突的整体风格、世纪末的情绪以及作品的悲剧基调不甚吻合。

  正是对人物活动的“环境”有着不同的把握,所以对其中的“性格”的塑造也偶尔出现一些偏差。

  所以,如同不同文本的文学翻译一样,从一种艺术形式到另一种艺术形式的媒介学意义上的“翻译”,作为一个“译者”,同样也应该忠实原文的风格,尽可能减少一些“译者”的风格。

  当然,我们在对《苔丝》进行评说时,必须认识到,小说和电影毕竟属于不同的艺术范畴,作为语言艺术形式的小说和作为视觉艺术形式的电影有着各自特定的表现技艺和艺术特性,如果一部影片不加任何取舍,完全模拟原小说所提供的情节,这样的“译文”充其量不过是“硬译”或“死译”。所以也需要再创作,但这种“再创作”无疑又受到“原文”的限制,应将原作品所揭示的道德的、心理的和思想的内涵通过新的视觉表现手段来传达给电影观众。

  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探究《苔丝》从小说到电影的“翻译”及其成就,无论对于文学鉴赏学、媒介学或是电影改编艺术本身而言,都对我们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总之,世界文学是人类文化的精神宝库,有了她的精神滋养,我们的生活一定会更加充实,更加富有意义。同样,世界文学需要跨媒体传播,更需要各种复合型人才来从事这一传播事业。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