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B0001版:财富·经济新闻
3  4  
PDF 版
· 汽车产能出现过剩 调整措施即将出台
· 虽然前程未卜 仍然痴心不改
· 造车民企:死也要活着!
· 又有两家浙江民企想造轿车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5月3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造车民企:死也要活着!
  ■汪静 

  

  “只要想着自己不死,就死不了。”这是影片《活着》中,老全的一句台词。这种“死也要活着”的信念,让我们联想到浙江正在努力生长的汽车军团。我们不需要以产业报国、自主创新的名义给他们的造车动机戴高帽,他们存在的逻辑很简单:活着,更好地活。

  平均25个浙江人中就有一个是老板,浙江活跃的民营经济并不以汽车制造业为始,而企业发家之路却是异曲同工。2003年是浙江民企萌发造车热潮的开端。浙江素有汽配大省之称,群聚其间的汽配企业们首先有了顺流而下进入整车制造业的冲动。

  2003年10月间,曾有包括国家发改委、国家税务总局在内的五部委到浙江考察。那一段时期,发改委先后收到了浙江40余家民营企业要求取得整车生产目录的申请。据当时浙江省工商联的调查统计:浙江进入汽车整车制造业的企业有28家,范围涉及轿车、皮卡、商务车和客车,其中汽车生产厂5家,占全国的4%,生产改装车的企业14家,占全国的2.7%。

  其实,从某种角度看,浙江民企的造车热情,并不一定是“暴利”诱惑的结果,更大的诉求来自企业的“做大”冲动。很多浙江民企把进入整车制造业看做是产业提升、相关品牌多元化的必经之路。

  然而,此后的政策形势并不有利于浙江民企造车运动。从2004年至今,汽车产业准入门槛在不断加高。但这似乎并没有挡住真正想进入汽车业的浙江民企。根据最新统计,浙江的整车生产企业已升至8家,改装车生产企业也有12家。

  浙江民企机制灵活,善于模仿,控制风险能力可能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对于“我有钱,我要干,我边走,我边看,我赔了,我愿意”的逻辑,我们更没有必要去质疑。业内已经公认民营企业是汽车界的“鲇鱼”。从这个角度看,对民企的投资行为,恐怕不能简单地用“是非对错”来评价。相反,他们的种种奇谋与招式,倒是让我们看到了另外一种精彩。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