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喀嚓”,闪光灯迎面一闪,正在吃饭的蒯先生吓了一跳,满腹狐疑地看着儿子问:“哪儿来的相机?好端端的给我拍什么照?”“学校要求我们过一个特别的‘六一’,用相机记录我们全家人的一天!”昨天下午,杭州明珠教育集团学校初一学生蒯地手捧相机,乐呵呵地告诉爸爸。
明天就是“六一”节了,我们的城里家长还在发愁买什么别致的礼物能激起孩子的兴奋神经,可外乡人却根本没把明天当一回事,他们自己正在为生计奔波呢,明天无非是又一个挥汗如雨的日子。问一问孩子,他们纯朴的笑脸上写着:学校给我们过儿童节呢。
怎样让异乡的孩子度过一个愉快而有意义的节日,本报联合浙江教育出版社和省社科院、明珠教育集团,共同发起“六一影像”特别行动:“我和父母的一天”。前晚,浙江教育出版社出资购买的50台相机送到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杭州明珠教育集团,马上由校团委发到小学5年级至初二学生手中。
“我们全家很少有机会拍照,最近的一次都是去年夏天了。我妈妈下班晚,可为了给她拍照,我一直等到晚上10点。”初一学生舒向阳一边爱不释手地摆弄着手里的相机一边告诉记者。
昨天下午,记者跟踪来到初一学生蒯地的家,透过他手里的镜头,看到了他和爸爸的一天。
因为母亲回江苏照顾备战高考的姐姐了,蒯地镜头里的主人公只剩下了自己和跑运输的父亲。给父亲打洗脸水、看儿子打乒乓球、父子俩一起研究功课……一幅幅温馨的画面在镜头前定格,心急的蒯地常常还没按下快门,就开始构思下一张照片:“拍点什么呢?这时候我和爸爸会干些什么事呢?”
记者看到,蒯先生在儿子的镜头面前仍显得有些局促,时不时会小声跟儿子商量:“我这样搬货行吗?要不换个姿势?”
轮到他给儿子拍时,他还拿反了相机。“我来杭州工作都十几年了,工作一直很忙,很少带儿子出去玩,更别提拍什么照片了,今天真是难得!”他红着脸把相机举正。
尽管如此,这位从不拍照的父亲最后没忘请蒯地的同学帮忙,在家门口拍一张父子合影。一声“茄子”,父子俩的微笑定格在了镜头前。
明天,孩子们拍摄的这组照片将登在本报上,我们还将在6月9日下午在明珠学校举办“我和父母的一天”影展,省社科院妇女与家庭中心主任王金玲教授率队,与民工家长面对面交流家教困惑。此外,如果有学校有意邀请影展巡回展出,可以拨打本报记者的电话:85310678,或直接和明珠教育集团团委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