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B0016版:财富·新闻
3  4  
PDF 版
· 香港飞来回,最低1100元
· “史努比”卡通邮票发行
· 因为,很多人为玩具而消费
· 银行卡跨行查询费 今起开收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6月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因为,很多人为玩具而消费
——“买椟还珠”的现代营销版本
  ■本报记者 罗凰凤

  

  放学铃声一打响,小学生顾佳佳的身影就准时出现在学校旁边的杂货店。递上3元钱,那个熟悉的东西拿在手中。小心翼翼地剥开外面的包装纸,拿到鼻子前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嗯,好香哦。”

  这是一只圆柱型的棒冰,有着好听的名字,叫“魔发宝贝”,样子很像针筒。推动杆子,甜甜的雪糕汁随即从针管里流出,到了顾佳佳张得老大的嘴巴中。

  这种愉悦的感觉还在持续,当流淌的雪糕完结时,一个口哨留在手中。“我已经集了五个,现在是第六个了。”顾佳佳开心地向同伴这么展示,从他们的羡慕中再次获得了满足感——这跟数学考试得了满分一样开心。

  到底是喜欢边吃边玩的感觉,还是被那个可爱的玩具所吸引。但这些都不重要,也没人在乎,生产商和销售商只关心它是否赚钱,是否能赚得更多,能借助玩具达到这个效果就更好了。

  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富足的年代。正如汤姆·汉克斯在《西雅图夜未眠》里所说,小小一间星巴克,也能让人自由选择大杯小杯,加糖还是加奶油。琳琅满目的商品气质怡人,而所有的选择权,都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于是,在这个暖意融融的商品社会,买椟还珠开始变得不那么像笑话。有人从不抽烟,却愿意购入三盒香烟,因为那个设计精美的赠品打火机是他的最爱;有人不爱洒香水,却四处奔波各种品牌香水店,因为那些制作精美的瓶身勾起了她的收藏欲;而有人愿意以220元天价入货一张《罗马假日》碟片(甚至还只是仿制品),只因那只珍藏版的纯白皮质首饰箱让她心动。

  在面对一群聪明又热情的新时代消费者时,以巧妙好玩又绝不愚蠢的赠品、玩具来吸引他们,似乎就成为最好的选择。 

  美仕唐纳滋曾经推出过一种精美活页簿,规定要吃到某个数量的甜甜圈才能获赠,一度引起很多女性疯狂。她们一心一意地拜访店铺,由于怕胖,不惜逼迫男朋友享用大包甜甜圈,不达目标誓不罢休。

  早早把理智消费抛到脑后,“买椟还珠”的故事令人愉悦。假设一名“活页簿疯狂症”女子原本只打算消费3个甜甜圈,为了得到活页簿,她消费了6个。看似浪费,其实她用这3个甜甜圈的多余支出换得了心理上的愉悦。那句流行的贴纸广告就这么说:“死时玩具最多的人是赢家”。成人也需要玩具,而收集这些“玩具”的过程,让人满足又愉快,哪怕需要多花钱。

  除了愉悦还有令人嫉妒。社会分析家凡勃伦认为,商品的最主要的一个角色就是招致嫉妒性。而能令人产生“买椟还珠”冲动的商品,似乎加倍地能令人嫉妒。

  继续“活页簿疯狂症”女子的旅程。拿到了活页簿,通常她们还会展示给朋友们看,从炫耀与朋友的啧啧赞叹中再次获得满足感——没错,这可不是你有钱就能随便买一本的东西,这需要你花代价花力气,不是人人都可以拥有的哦!因为有设计感的赠品让消费者感觉自己很特别,继而似乎能带来身份的改变。

  另一个极端的例子发生在2000年。美国人大卫·菲利普在巧克力布丁包装上注意到频繁乘机者的广告,就买了足够在美洲航空公司赢取125万英里的布丁,从而赢得终生免费乘坐飞机的奖励,被人称为“布丁小子”。后来他把这些布丁捐给了地方食物银行,总共有12150杯的布丁。这辈子能登上《华尔街日报》的普通人能有几个?瞧瞧,多令人嫉妒啊。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