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丽
“柳敏以满分的成绩考上杭州外国语学校了!”在杭州运河学校,这个消息传遍了校园每个角落,也让这个全部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组成的小学成了欢乐的海洋。瘦小的个子,利落的男生头,眼前的柳敏羞涩地笑着,眼神里却透着一股坚毅和自信。柳敏的老师告诉我,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柳敏一直是班里的佼佼者,还是区三好学生,所获的各种奖项更是不少。
为了一个约定
她暗自努力着
“我期待着你们的好消息。”去年“六一”,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调研慰问杭州运河学校时,听说柳敏和另一个学生要考杭州外国语学校,高兴地留下了这样一句话。
从此,柳敏默默地在心里定下一个目标。
时隔一年,昨天王书记又来了,给孩子们送来丰盛的节日礼物,也来兑现他的诺言。因为柳敏以满分的优异成绩考取了杭外。她是运河学校第二个考取杭外的学生。
不足十平方米
住着三口之家
柳敏来自兰溪,她的家就在学校边上。沿着一条蜿蜒、坑洼不平的小巷,在一座农居房前我停下脚步,二楼的一个小房间就是柳敏三口之家的住所。昏暗的灯光,不足十平方米的房间里铺了两张床,电视机和风扇是家里仅有的两件电器,虽然拥挤却干净清爽。方型的板凳旁,一张高不过20厘米的小圆凳格外引人注目。“放学回家,她就坐在小圆凳上,大板凳当桌子,每天这样写作业。”柳敏的爸爸柳遵省笑着说,小圆凳是柳敏3岁时花5元钱买的,搬了好几次家,一直没舍得扔。
柳遵省在柳敏出生前就到了杭州打工,柳敏的妈妈在一家商场做营业员,夫妻俩的收入每月1500元左右,除去房租、水电费等各种费用,所剩不多。尽管生活拮据,可夫妻俩对柳敏的学习却丝毫不敢懈怠,床头架子上堆满的各种学习资料也许就是最好的证明。
女儿考上杭外
就是为我赚钱
“以前我在卷烟厂工作,那时候5个人一台机器,厂里有30多台机器。可后来,引进了两条流水线,几乎把所有的产量问题都解决了,我们全部面临失业。那时候我就想,不管再苦再累,一定要让孩子上大学,而且是名牌大学,只有这样,才能面对更激烈的社会竞争。”因为家庭贫困,只念到初中毕业的柳爸爸对教育孩子却有一套自己的方法。“小学一年级到四年级,每天我都陪她做作业,帮她纠正错误。第五年开始让她独立,培养她的自理能力。这也是为什么四年里,我只给别人打临工的原因,时间可以自己控制。”
柳爸爸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我拼命地赚钱,按照杭州的水平,夫妻俩省吃俭用,一年最多存一万元,十年后等到孩子长大了,我最多也就能留给她十多万元,而十年后这十多万元又有多少价值呢?可是如果我从小开始培养她学知识、掌握一门谋生技能的能力,这远比十万元更有价值!”在得知女儿考上杭州外国语学校的那一刻,柳爸爸又一次肯定了自己的做法,“上杭外是多少孩子和家长的梦想,花二三十万元可能都买不到一个上学名额,现在我的孩子考上了,不是等于一下子就给家里赚了这么多钱么!”
面对乖巧女儿
总觉亏欠太多
在柳爸爸眼里,柳敏是一个懂事乖巧的孩子。“给她十元零花钱,过两天她会原封不动地还给你。平时买东西,超过一元钱,她都嫌贵。家里什么贵重的电器都没有,不过说实话,即使买了,也没地方放。”柳爸爸说,自己有空就带着女儿到商场里转转,指着电冰箱、洗衣机一个个跟她介绍,“总不能让别人笑话她什么都不懂。”
“她不大要我买东西的,只是有一次,她让我买了一张三元钱的键盘练习纸,从那以后,连续一个多月,每天一回家做完功课,她就坐在床上埋头在纸板上练习打字。我开始觉得纳闷,怎么老师每天都布置这个作业?后来我就问她。她随口回了一句,‘人家都有电脑,打字很熟练的,我自己多练练’。”柳爸爸有些哽咽,“有时候,真的觉得愧对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