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15版:每日新闻·瞭望
3  4  
PDF 版
· ■瞭望导读
· 一根火柴的光与热
· “圈内人”自揭商业贿赂内幕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6月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一根火柴的光与热
一位下岗女工与47名贫困儿童的故事
  “哪怕只是一根火柴的光与热……”

  “申竟不在家,她去北京打工已经快一个月了……”记者在“申竟希望班生活区”餐厅的墙壁上看到,跟孩子们的奖状贴在一起的是申竟的几张人像照。照片里的她,大眼,浓眉,短发,搂孩子在怀中,眼神中满是母爱。

  申竟今年45岁。她十几岁时,父母先后去世,兄妹8人相依为命。1978年,参加工作后,她不怕苦累,成绩突出,被评为先进工作者,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95年,单位效益不好,申竟下岗了。之后她做过杂工,帮朋友搞涂料营销,放下两个还在上学的孩子,四处奔波。

  2000年,申竟的丈夫也下岗了。她同丈夫两人拿出积蓄,到长治市邻近的晋城市经销涂料。随着业务越做越大,效益越来越好,申竟成立了公司,并先后录用了40多名下岗职工。到2002年,公司一年纯利润达七八十万元。

  2003年的一天晚上,申竟在家中看电视,天津台有个节目正在讲述一个山区孩子因家中困难而不能上学的故事。申竟触景生情,萌生了“一对一”帮助贫困儿童上学的想法。于是,她与长治团市委取得联系,随同他们一起到长治市周边贫困山区考察。当看到许多贫困家庭孩子温饱得不到保证、一些孤儿赤着双脚在地头打草放羊时,她决定把这些孩子带回城里,让他们接受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

  申竟向团市委领导表示,愿意承担这些孩子小学阶段的全部生活与学习费用。团市委从长治市13个县(市区)选出34名特困儿童,又联系好了市区的紫坊区小学。申竟就在紫坊区小学旁边租了一个小院,聘用了生活老师、管理员、厨师,给孩子们配备好床铺、被褥、衣服及生活学习日用品。

  申竟说:“我要尽自己的力量,哪怕只是一根火柴的光与热……”

  孩子们叫她“妈妈”

  生活区与长治市紫坊区小学仅一墙之隔。孩子们在紫坊区小学就学,下课后回到生活区。有4名“生活老师”负责照顾孩子们的生活起居。

  来自贵州的孩子王启英告诉记者:“只要见到妈妈,我们就有说不完的话。她会跟我们跳绳,给我们讲故事,讲自己小时候的经历,还会带着我们去她童年生活过的地方。”

  在孩子们的“希望小明星档案”的留言中,有一个孩子在留言中写道:“我是一个孤儿,我和叔叔在一起生活,姐姐去帮别人背孩子,我们的学习都不好,叔叔叫我们在家放牛、干活、做饭,等他回来吃……”

  来自贵州的苗族女孩罗秋敏在一篇作文中写道:“妈妈没有出现时,我们仿佛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妈妈一出现,就把我们叫醒了,把我们领到了光明的地方。她用一根不断的线,在我们的周围织成五光十色的花边……于是,她成为了我们大家最亲近的人……”

  餐厅的一面墙上贴满了孩子们的奖状。宋老师告诉记者,孩子们都叫申竟“妈妈”,他们都上进。学校二年级有一个班,生活区的孩子占全班人数过半,这个班的学习成绩名列同年级之首。

  为了孩子进京打工

  2004年冬,申竟的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陷入了困境,公司所销产品不能及时回笼资金,收益持续下滑。

  负担着孩子们一年20多万元的生活费用,申竟一筹莫展。她把公司的面包车卖掉了。孩子们就读的学校获知这一情况后,在书费方面给予适当减免。尽管如此,下一步孩子们的生活费用来源仍是问题。

  其实,申竟并不是没有想到过就此放手……但是,有几件事,令她最终没有忍心这么做。

  有一次,申竟随同媒体记者去看望长治贫困学生黄丽芳的家人。听说有客人要来,黄丽芳的父亲特意拄着双拐出来迎接……家徒四壁是这个家庭的状况,当记者问孩子的父亲平常吃些什么菜时,这位父亲说:“菜是什么滋味,我已经忘了……”人们也许难以想像,他已经很久没有吃到过蔬菜了。

  也是在当天晚上,贵州来的陈菲哭着问申竟:“妈妈,如果我学习成绩好,能考上初中,我还能不能继续读书?”根据协议,申竟只负担孩子们小学阶段的生活和学习费用。面对陈菲的问题,申竟迟疑了三四秒钟,随即,她非常确定地告诉陈菲:“妈妈一定要让你继续读书!”

  还有一次,申竟看到读二年级的杜明写了一篇作文,题为“命运中的我”。文中这样描述他以前的生活:“我的爸爸妈妈都去世了,好心的邻居爷爷给我和弟弟饭吃。晚上家里没有灯,只剩我和7岁的弟弟……爸爸妈妈,你们为什么不把我们也一起带走呢?”

  孩子们是那样的无助……申竟读后不禁泪如雨下。为此,她暗下决心,就算再难,也不能舍弃这些需要帮助的孩子!

  5月初,申竟只身去北京打工,刚到北京的第一天就遇上停电,住在租来的屋子里,她竟然彻夜难眠……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她突然感到了孤独。这令她想到了那些可怜的孩子,如果没有一个永久的家,那些孩子未来是否也会感到孤独?

  “我一定要尽最大的努力,给孩子们一个永久的家!”申竟说。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