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家志的公司在北京,每月中旬他都要回老家河北赤城县农村收活儿,顺便给女工发工资。
女工们都是附近村子的村民,原来做绣花鞋垫只是自家用,可现在她们靠做鞋垫挣到了工资,并成为按时上下班的工人。
小伙子自学绣花
靠绣花鞋垫挣钱,这个点子源自冀家志一个导游朋友的一句话。
“我朋友说,绣花鞋及绣花鞋垫在旅游区、国外都有很大的市场。”
问题是,市场再大,没鞋垫去卖也不行啊。冀家志决定自己学会做鞋垫。
他找来几双村里妇女们做的鞋垫,但这些鞋垫自己用还行,如果仔细看,花有的大有的小,有的图案多一针,有的又少一针,根本不能作为工艺品去卖。他只好买来市面上销售的工艺品鞋垫,一个个拆开,看他们的层数、针脚的走法,从头开始。
做着做着,他发现问题了,一般的鞋垫正面绣花挺好看,但是背面的针脚比较粗糙,影响整体美。
于是冀家志向母亲求助,请她琢磨一个让鞋垫怎么看都好看的方法。
在母亲的帮助下,他修改了一下针法,原来针从一个眼扎进,又从别的地方扎出去,现在他试着从一个针眼扎进,再从这个针眼回来,一针针下来,背面的针脚就走成了一条条整齐的竖线,一点都不乱了。
几百双“珍藏”鞋垫
一个人做不是办法,而村里妇女们自己做的鞋垫,质量又太差。想来想去,冀家志还是觉得应该发动大家一起做,但首先得把质量管起来。
为了说服村里的人给他做鞋垫,打消她们的疑虑,他狠下心把自己的积蓄都拿出来,向村里人保证,凡是做好一双,就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决不拖欠。
“当时跟人家说,做高档鞋垫每双24元,做普通的每双10元,如果高档的不合格,就按低档的收。”
看他态度诚恳,附近的几户人家动心了,冀家志就一点点教他们制作的方法。一周后她们做完,收上来一看,做工很粗糙。但是有言在先,只要做得不是太差,冀家志就按照高档品付给她们每双24元。
大家一看冀家志没有骗人,做了活的很快就拿到了钱,就纷纷找上门要求做。
第一批鞋垫冀家志没有卖,一直在他家抽屉里放着。这样的产品如果拿去卖,会影响信誉。他说,这些鞋垫要么线头太乱,要么绣的花难看,“放在这里整整有几百双,我一辈子都用不完了。”
虽然贴进去不少钱,但他赢得了村里人的信任,更重要的是女工们的手艺大有长进。
酒吧街首票生意
2004年初,冀家志挑了一些做工精细的鞋垫,到附近的八达岭和龙庆峡等旅游景点去卖。跑了一个多月,每次都只卖出十几双,这样下去,前期投入再加上现在的成本,别指望挣到钱了。
旅游景点没有收获,冀家志决定换个地方试试。他想,自己得找个批发商,利用他们的渠道扩大销售量;而外国人对中国民间特色产品很感兴趣。就这样,他来到了北京后海的酒吧街。
“有个朋友给我介绍,说后海的外国人比较多,可能会有一些销路。去的时候是晚上10点多,人比较多了,好多是外国人。我一个手拿着一个鞋垫,在路口站着,每个人过来时我就主动迎上前去。”
为了和外国人交谈,他还特意带了一个懂英语的朋友。可是他们站了三四个小时,都已经凌晨了,还是没有找到可以合作的人。就在他有些灰心的时候,一个叫路易的外国人向他走来。
路易来自美国,在中国教书顺便也帮朋友做些贸易,他正在帮朋友寻找有中国特色的产品出口到国外。他看到这些鞋垫时非常高兴,跟冀家志在椅子上坐着聊了半个多小时。
第二天,冀家志就请路易来到他的公司,两个人开始谈合作。路易先带了一些鞋垫回美国给朋友看,对方一看觉得很好,就决定做一笔生意。
那次,冀家志一共售出了300多双鞋垫,虽说300双不多,但毕竟是他的第一笔订单,他觉得一下看到了光明。
做大民间工艺品
第一笔生意的成功,让冀家志更加相信他的手工艺鞋垫有市场。除了出口,他还找到国内采购商,开拓了国内旅游市场,产品一半销往国内各旅游景点。
就在他为找到销路而高兴的时候,生产环节又出了问题。2005年,一个客户想找他订一批货,一次要几百双鞋垫,而且时间很紧。
客户的要求是,700多双鞋垫,两个月完成。当时以冀家志他们的生产能力,两个月只能完成500双。他想,如果按正常情况加加班,每个人再紧一紧,应该可以完成任务,于是就签了合同。
结果,他不幸碰上了农活忙的时候,妇女们各自赶各家的农活,没时间做鞋垫了。
结果,做了一个多月的时候,产品才完成一小半。冀家志急了,觉得必须让妇女们集中起来,每天定点定时上班。遇上紧急情况加班加点,发给加班费。
通过做“思想工作”和物质利益的“诱惑”,冀家志把原来几个生产小组合并成为一个生产车间。
“愿意干的人就签订合同,集中生产;活多了就加班加点,大订单来了也能按时完成!”
2005年一年,他卖出了1万多双纯手工鞋垫,销售额60多万元。妇女们尝到了甜头,干活越来越带劲,也说动了更多的人加入进来。
现在,靠做绣花鞋垫起步的冀家志,眼光已不单停留在绣花鞋垫上了,他把经营范围扩大到多种特色民间工艺品,把这些各地的民间工艺品打上自己的商标出售,树立自己的品牌。他的产品也卖到了许多国家。
此稿由CCTV-7《致富经》栏目组提供,整理: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