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钟慧丽 张妍婷 张炜利
2006年6月2日至4日的浙商大会,浙江杭州无疑集中了数额惊人的财富和资源:省内外约5000名浙商汇聚;来自省内11市、区和外省24个城市的代表云集,大部分城市的主要领导亲自担任代表,并带来了数千个投资项目。
截至记者发稿,这次由《浙商》杂志、本报和浙江经视共同承办的浙商大会,共达成投资意向300多个,已签约项目价值近百亿。其中江苏宿迁收获最丰,接到了60多个投资意向,宿迁市领导开心地说:超过了预期目的!
这样的大会让我们感受到什么呢?在浙商投资博览会合肥展馆前,记者还没停步就收到了一张名片,“银行行长”?没错,合肥银行推出的服务信息通过行长主动送到我们面前了。而各种各样的投资项目,原来浙商要历经千辛万苦去考察,现在商机就在面前等待挑选。
政府的热情也让我们感动。湖北宜昌、安徽宁国……这么多市的主要领导出面倾力推介项目;江苏淮安市还举行专门仪式聘请王振滔等5位浙商为市长特别顾问;不仅是省外城市,省内的温州、台州、衢州等也亮相展示优质项目。这让人感到,政府变得更加务实、开放,和企业家进行交流,共谋城市发展大计。
信息的大量开放,意味着原先依靠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瞅准机会迅速出击发财致富的时代,已经慢慢过去了。因为越来越多有实力的商人能够看到这些机会,并且参与竞争。
而政府的开放,意味着原来种种凭借私人关系得到的优势资源,将减少或失去再一次“得到”的可能。大量企业在将更公开的环境下公平竞争。
这是未来的、进步的趋向。在新的时代,浙商能否让企业摆脱原先草创时期的野性,让自己更加理性、开放地投入市场呢?有这样的姿态和身段,才能称之为新企业。
新企业的精神实质是什么?西方的理论不一定完全适合中国,不一定完全适合浙江,但其中许多管理学的知识却值得我们借鉴。动员整个集体,而不是凭借个人精英的智慧主导整个企业;让每个人保持创业的动力,但遵循一定的规则……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本次浙商大会所举行的每一次论坛、辩论,都是融合智慧碰撞观点,让个人经验上升为集体共有智慧,从而探索企业管理精神实质的尝试。当然,这种探索还得不断进行。
参加完6月2日至4日的浙商大会,欧洲工商管理学院教授W·钱·金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这样描述浙商:“他们展现给人的状态是,自尊、自信、敏于求知,保持着创业最初的斗争精神。因而我对浙江经济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