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07版:每日新闻·现场
3  4  
PDF 版
· 两年磨剑 为保中国最老的船
· 降“火气”,温岭横峰有一套
· 管牢污水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6月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两年磨剑 为保中国最老的船
跨湖桥独木舟保护即将启动“疏干排水”工程
  ■本报通讯员 王肖君 本报记者 孙连兴

  

  昨天,记者从萧山博物馆获悉,5年后,8000年前的“中国第一舟”、跨湖桥独木舟遗址有望恢复原貌,独木舟也将逐渐从一块“水豆腐”,变成坚硬的“铁木”。

  近日,来自湖北省博物馆、中国地质大学、浙江大学、浙江省博物馆等单位的文物保护、工程地质专家,共同对萧山跨湖桥独木舟遗址原址保护的疏干排水地质工程方案进行了评审,最后确定了人工挖孔桩支挡结构施工方案。

  保护方案

  历经两年研究

  评审前,专家们再次详细检查了独木舟舟体以及周边文化层的状况。湖北省博物馆研究员陈中行是独木舟保护课题组组长,他告诉记者,目前,独木舟的纤维素含量只有20%,摸上去就像棉花一般,稍微用力按压就能渗出水来。

  独木舟出土的时间是在2002年11月,在正式启动原址保护方案前,萧山博物馆对独木舟采取了临时性保护措施,先是用纯净水浸泡,作脱盐处理。其次是采用国内先进的“PEG+尿素+二甲基脲复合液”喷淋,作脱水干燥处理。然而,因为独木舟遗址处于湘湖水位以下,地下水一直在侵蚀独木舟,必须彻底疏干遗址周围的地下水,并封堵地表水,以保持遗址干燥。

  对于启动跨湖桥独木舟原址保护方案,陈中行教授一直忧心如焚。他说,萧山跨湖桥遗址是国务院颁布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有关部门历时两年研究,对独木舟遗址原址保护作出了一个可行性方案。去年,该方案上报给国家文物局并审批通过。

  施工期间

  文物亟待稳妥保护

  保护方案将分四部分进行,主要包括独木舟遗址周边土壤疏干排水、独木舟舟体和其周边木构件的脱水处理、独木舟周边土壤加固以及土壤防霉杀菌,整个过程需要5年以上。其中,独木舟周边土壤进行疏干排水工程是关键的一步,只有将这个工程做得万无一失,才能为以后的工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了更好地保护国宝级文物,负责此次疏干排水地质工程的中南勘察设计院设计人员提出了钢管桩支护、锚杆静压桩、木桩支挡支撑和人工挖孔桩等四种方式。经过专家们的热烈讨论,最后确定实施人工挖孔桩方式。

  对此,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刘佑荣解释说,独木舟遗址上,已经有地面保护建筑,大型施工机械无法进入,综合了各方面因素,最后选定相对安全有效的人工挖孔桩疏干排水方式。人工挖孔桩主要是靠人力在独木舟遗址周边挖出一条宽1米、深4米的明沟,然后,在做好防渗处理和底部砌置排水沟后回填,从而形成排水暗沟,有效将独木舟遗址底部水分慢慢排干,并防止外部水分渗入。

  此外,刘佑荣教授和与会专家都希望尽快实施独木舟遗址疏干排水地质工程,并建议在施工期间,对文物采取有效的安全保护措施。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