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03版:人文·文化新闻
3  4  
PDF 版
· 关于文化遗产, 老百姓很关心这些问题
· 接下来,还有这几个 “非物质文化遗产”讲座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6月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关于文化遗产, 老百姓很关心这些问题
接连好多场专家讲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段时间有点热
  本报讯 随着6月10日我国首个“文化遗产日”的临近,“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读起来有点拗口的名词,这段时间开始热起来了。

  这几天,和文化遗产有关的主题讲座接连在浙江图书馆、中国丝绸博物馆、省博物馆等地举行。而本报和浙江省文化厅主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讲座到目前为止已经进行了三场。5月30日,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陈勤建讲《梁祝传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6月2日,辽宁大学教授、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乌丙安介绍《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几个关键问题》;6月3日,浙江省文化厅社文处副处长王淼讲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预警报告》。

  关于文化遗产,老百姓有哪些问题要问?文化遗产和我们的生活到底有什么关系?近期的这几场讲座,记者看到,来听的人越来越多了,很多读者听了还不过瘾,讲座之后还拉着刚下讲台的专家们问个不停,令主讲人又惊又喜。

  本报特地从后两场讲座中收集整理了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希望这份精选过的“参考资料”能让大家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新鲜事物。

  

  什么叫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词有点“另类”,据我调查,有85%左右的学者和90%左右的各级文化工作者对这词表示“不懂”、“难以理解”。

  

  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这个词语在汉语文化语境中纯属“另类”。据我近三年来在参加全国性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中,对25个省市自治区的学术界、文化界所做的初步抽样调查结果,可以认定大约有85%左右的学者和90%左右的各级文化工作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字面词义及其概念表示“不懂”或“难以理解”,只有10-15%左右的中青年学者和中青年专业文化工作者从外文词语上做出一些近似的中文解释,也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

  通俗地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在特定的民族或地区群体中世代传承的、有较大影响的、有突出价值的文化表现形态(或叫做文化表现形式、文化表现活动)。首先它不是物,也不是人,而是和物、和人紧密相连的文化事象或行为方式。它必须要通过事物作为载体来呈现,还必须由人用集体或个人的智慧、劳作、技巧、艺术对它进行精美的创造和传承,才够得上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古琴,是物,它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演奏家,是人,也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古琴的发明、制作、弹奏技巧、曲调谱写、演奏仪式、传承体系、思想内涵等,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体。

  

  一直以来,我都以为端午节是为纪念屈原的,今年才知道不完全是这么回事,文化遗产是不是很容易让人产生这种民间误读?

  端午只是个民俗节日,纪念屈原是后来我国民间加进去的内容,没有屈原的韩国端午祭同样很有特色。

  

  乌丙安:端午原本是一个小节令,大家都知道一年有24个节气,这是大节气,还有小节令,5月初5就是其中一个,这一天阴气急剧下降,阳气急剧上升,瘟疫开始流行,所以要插艾草,抹雄黄酒,以驱邪避瘟,免灾去病。

  端午不姓端,也不姓屈,纪念屈原是后来才有的,因为屈原正好这一天投湖自尽。各地、各民族过端午的习俗都不一样,所谓南船北马,一般南方是划龙舟,北方是赛马。

  湖南说要抗议东方某国申报端午节,我给他们打电话说,你要抗议别人,那你都做了什么工作,你保卫了吗,你是怎么纪念屈原的?他连端午节是怎么回事都没弄明白就说要“誓死保卫端午节”。

  

  中国的文化遗产到底有多少人在关注,国外的专家对这些感兴趣吗?

  我们的越剧也可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啊,让全世界都来唱“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乌丙安:2002年底联合国的官员们在一起开世界遗产大会,那次开会我年龄最大,部长就说,大家都同意推举你做闭幕词,但是只有5分钟时间。结果我3分钟就下来了,有7次掌声。我说,我作为一个中国的老学者,我要提两个意见,第一你们是不公正的,你们歧视文化古国和文化大国。为什么这么说呢?世界上的国家不论大小一律平等,这个原则是正确的,但这是政治原则。文化从诞生那天起就是不平

  等、不均衡的。有的小国挖来挖去,绞尽脑汁报不来一个,我们这里却有上万个项目在等着,轮不上。我们的老艺人天天在去世,他们等不及了啊。

  申报以后还有一个宣传的问题,要让全世界都知道我们的文化遗产。昆曲现在已经成了世界文化遗产,但是还没有真正走出国门,很多外国人都不知道。我们的越剧也可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让全世界都来唱“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最后出智力竞赛题,抢答“林黛玉是怎么死的”,回答是得肺病死的,错,是天上掉下来摔死的。

  

  我们的昆曲、古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但身边人好像没感觉是件多么高兴的事,是不是我们的舆论氛围不够啊?

  面对文化遗产,我们可千万别得文化失忆症啊!

  

  乌丙安:古琴被批准为世界文化遗产后,中央电视台发了一条12个字的新闻,然后就没反应了,大家都不关心这个事,不觉得有什么值得高兴的。但是日本、韩国有项目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后,他们是全民欢腾啊,韩国还进行特技飞行表演,用各种方式庆祝。中国人的文化失忆症是很可怕的。

  韩国把首都汉城改名为首尔,把汉医改称为韩医,他们是很注重自己的文化保护的。我们却对自己的文化遗产无所谓。将来韩国把韩医申报成了他们的“世遗”,只怕我们的下一代会说,韩医的针灸很不错。那就太可悲了。

  

  浙江各地都有独具特色的民间小戏,但现在别说城里人,就是当地人都不大听得到了,这些快失传的剧种有没人在保护和继承呢?

  现在每分钟都有民间艺术精品消亡,老艺人去世,这个不是危言耸听,所以保护才显得异常迫切。

  

  王淼: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面临着传承青黄不接,很多专家学者在大声疾呼,每分钟都有民间艺术精品消亡,老艺人去世,这个不是危言耸听。我们在调研的时候听到一个真实的故事:余姚有一个曲艺项目叫雀咚咚,村子里只有四个老人会唱,等工作人员准备好去普查的时候,四个老人全部去世了。还好后来又了解到有一个住在敬老院里的82岁老人还会唱,真是如获至宝啊,赶紧录下来,录完当年这个老人也去世了。

  杭州小热昏,可以把身边发生的故事,最近发生的故事,随口编进去,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比较“三贴近”,老百姓很欢迎。但是小热昏现在只有三个传人了。

  还有我们的新昌调腔,这个戏很原生态,只有一个专业剧团存在,也是半死不活的,没市场没经济效益。好在现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地方政府投了一笔钱抢救,算是打了一针强心针。

  

  以前我们的很多珍贵文物都流到国外去,现在文化遗产流失的情况如何,应该好多了吧!

  文化遗产流失的情况依然存在。当你在大英博物馆的东方厅看到从中国运出去的珍贵文物时,你会是一种什么滋味?

  

  王淼:这也正是让我们感到懊恼遗憾的地

  方,文化遗产流失的情况依然存在。2002年的时候我跟浙江图书馆馆长一起去英国,考察了大英博物馆,那里专门有一个东方厅,许多都是从中国运出去的珍贵文物。作为一个中国人,看到这些心里是什么滋味?中国到底有多少文物在大英博物馆,据说考证了一下有两万三千多件,涵盖了中国七千年历史。

  还有桐乡的蓝印花布,工艺非常精美,但是当时大家都没把它当回事。上世纪90年代,一个日本老太太用一台电视机就把那些旗袍什么的统统换走了。后来老太太在上海办了一个蓝印花布博物馆展出这些东西。前几年我们省里搞了一个工艺美术展,要展出蓝印花布,但好东西当地都找不到了,结果只好到上海跟这个老太太去租。

  某地有一个古家具城,有人把古家具拆开来重新组装运输到国外去,被海关查到了,就说这是仿古的。海关人员到工厂车间去看,确实在做这些仿古家具,只好放行。但你们不知道,这其中有几样部件是古董,他们运到国外后,就把古董拆下来。

  

  现在各地城镇都在进行现代化改造,会不会破坏我们的文化遗产呢?

  现代化的改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冲击很大。我们的城市可不能只要现代化不要文化。

  

  王淼:杭州有一条庆春路,以前叫庆春街,几千米长,很繁华很热闹,生活气息很浓郁,里面的人文精神很多,整个的古色古香。结果呢有个外国元首来参观,给了一个评价,美丽的西湖,破烂的城市。于是领导就决定,新城建设就从这条路开始,结果羊肠小道变成了通衢大道,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当时人们都觉得这很好,但现在没人这么想了,不然人家说你没文化。现代化的改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冲击很大。还有宁波的定海古城,明朝时是抗倭前线,清朝时是鸦片战争的战略要地,近代则是宁波商贸的发祥地,积淀很深,但是当时说拆就拆,把整个历史街区都拆掉了。当年我们所追求所推崇的是向香港看齐,要造高楼大厦,以为这样就是现代化,现在不会有人这么想了。

  本报记者 张 瑜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