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朋友聚会,是人生很重要的事儿。尤其是儿时朋友的聚会,更是心心相念之事。正是这些不同圈子往往一年才有一次的聚会,串起了人生的一个个片段,见证了同代人的成长。
然而,聚会却经常是乘兴而去败兴而归。因为同是聚会,质量却各不相同。只有那些高质量的聚会才能品味浓浓的友情,给人向上的力量,而低质量的聚会虽然表面热热闹闹,实则味同嚼蜡。私下以为,若想给聚会打分,起码有那么几个衡量标准不能忽视:
标准之一——聚会是否成“开会”
年轻时一同走上社会的朋友,十几年几十年混下来处境常有天壤之别。当年一个班的同学,有的成了年薪百万的老板,有的在小区门口修理自行车。常见的聚会总是由那有权有钱的招集,由义务“秘书”承担通讯跑腿等一应杂事。无论招来多少同学朋友,聚会的中心永远是招集者,大家抱着感恩的心情吃饭聊天,有如众星捧月。一位混得极火的局级同学,每年必然招集朋友们大吃一顿,席间把自己的政绩一一显摆,间或发给大家一篇有关他的专访文章或者一本新出版有关他事迹的专著,于是称赞之声不绝于席,局级同学便在谦虚之词中面露心满意足之色。仿佛收取了那价格不菲宴请的报偿。昔时的朋友成了招之即来的下属和随从,聚会就有了点儿“开会”的味道。
标准之二——聚会变成“我说你听”
常见聚会谈话中心集中在少数人甚至一个人身上。那占据谈话中心的往往自我感觉特好表现欲望强烈,于是扎到朋友堆里就滔滔不绝收不住闸,让众嘴慢者简直寻不着开口机会,急得心里发痒。霸占话语权的那位,把一次坎坷的生意和一次成功的升迁,都演化为一席淋漓尽致的演说。他或者她,对别人的生活根本不感兴趣,唯一的兴趣只在自我宣泄上。每年常参加的一个聚会中,就有个朋友年复一年地占据谈话中心。有次聚会半天,几小时谈话内容就围绕着她家换保姆,“我说你听”成了强势者参加聚会的姿态。
标准之三——是否成了攀比的舞台
随着年龄增长,朋友之间可比之处多多,聚会往往会成为攀比的舞台。升了职出了国发了财的,如果不及时展示自己的成功,就似乎算不得成功。尤其在曾经强于自己的朋友前,那些曾经的“弱者”更想宣布翻身。谁的老公有钱有权,谁的子女上了好大学,谁家买了大房子,谁家把孩子送出了国,必定要在聚会时大大宣扬一番,那些没有这些幸运的人就不免自惭形秽。攀比的结果是,朋友分为成功与失败者,成功者骄失败者颓,聚会成了庸俗的名利场,人人都挺累。
标准之四——是否人人都得到尊重
一次聚会来了位久不相见朋友。十几年不见,他的衰老与落魄模样让人惊异。一位在座的惊呼道:“你怎么变成这个模样!”这话让晚来的那位无地自容。有人得意洋洋,有人灰心丧气。质量上乘的聚会给人自尊,无人越界去侵犯他人隐私。无论你如何狼狈,在朋友圈子中不会感觉自卑;无论你多么成功,也不会在朋友中寻找崇拜。只有人人都得到尊重的聚会,才是高质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