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国内车市低迷,往事不堪回首,不管其中有多少诱因,价格战难辞其咎。如今,曾让人痛心疾首的价格战又卷土重来了。
我们又经历了一个“黑五月”。在素有“中国汽车市场风向标”之称得北京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除开黄金周七天,这里当月平均每日汽车销售的成交量仅有120辆左右,与上两个月相比,不仅市场变冷了,甚至来看车的人也减少了一大半。
汽车降价曾是国内汽车业内的重头新闻,在昔日持币待购的岁月里,老百姓“捂着钱袋子,伸长了颈脖子,专候新车子”,消费者的放量购买直接激发了国内汽车市场的雄起。现阶段许多地方开始的车价大幅滑坡同样让很多人捂住了“口袋”,同时还导致了信任危机。
概括一下,这场价格信任危机导致的持币待购大体的内容是:人们希望汽车价格稳定的时候再买,但商家不降价,消费者又不买单;于是价格战越打越凄惨,消费者对车市的诚信度认可越来越低,最后消费者怪厂家出尔反尔,刚上市的新车,没过两个月就贬值;厂家怪消费者欲望无止境,车价降到那么低还不满足;双方互不信任,互相怪罪,于是降价继续进行,但消费者依然捂紧口袋。
如此僵局应该怪罪何人?个中缘由比较复杂,尤其以汽车企业与经销商关系难以处理为甚。总的说来,一般汽车企业都不愿意轻易降价促销,但经销商很难把控。为了完成任务,拿到返点,有的经销商不惜“顶风作案”。这种降价的过程不外乎是,先是经销商私自降,厂家不认可,随后厂家默许你降价,不干涉,接着厂家开始统一降价,然后经销商再降。这个恶性循环的过程预示着降价始终不会停止。
任何商品的降价本应该都是消费者心仪已久的事情,可连日来汽车产品的连番降价却开始让很多人不安起来,一方面不清楚降到何时才适合出手,另一方面也担心买到手的汽车质量还能不能得到强有力的保障。 苏利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