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高峰
中国科学院杨文采等院士6月6日在接受采访时说,科学家要引领年轻人创新,必须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而不是逼着科学家们想要做官。他说,现在青年人才创新面临很多问题,其中之一是申请不到研究项目,很多大的项目都是所长、主任通过行政方式成为负责人,青年人在给他们打工。一名女院士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些问题的背后,说到底还是谁来引领科学创新的问题,是科学家还是官员?”
现在一些科学家本人身在“科”营心在“官”,争相往官场小道上热挤。如此,不仅没有时间和心思用在培养后备人才和自身学术研究创新上,而且还给年轻人带来学而优则仕的错误示范作用,让他们不再安心做学问,而是热衷于钻营经营,投机取巧。如此,他们又怎能成为“创新型人才”,又如何能为科技立国大计出力谋策?
像院士苏纪兰所说的那样,“什么都和行政级别挂起来。比如说,非要给教授定个处级待遇,这其实很荒唐”。当前社会的权力意识过于强烈,而且在日益严重地渗透到学术领域。从某种程度上说,有了权力就可以攫取更大的学术资源,有了更大的学术发展空间,这种权力对学术的不公平挤压导致了一些人为了获取更多学术资源而不得不往官场上挤。另一方面是像杨文采院士所说的那样,我们当前对科研成果缺乏一套公正科学的评价体系,使一些真正有价值的成果不能通过正常的学术渠道脱颖而出,这也促使一些人把工夫用到了“诗外”。
在年初的两会上,一些委员已经对学术界学官不分现象进行了抨击,认为学人追求官位会使他们的学术研究走向荒芜。其实,这种现象危害的又何止是自身学术研究和学术界,这对官场、对国家治理的危害同样不容忽视。
毕竟这些学者只是某一领域内的专家学者而不都是管理高手,徜若让他们不分青红皂白一律学而优则仕,恐怕不仅荒芜了自己的学术,官也未必能做好,到头来只能落得个邯郸学步的下场。而要防止这种现象发生,除了建立科学公正的学术评价体系,杜绝权力对学术的渗透和干预应该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