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普通高考已经开考,全国人民因此都将目光聚焦到了这里。这一天属于所有考生,属于所有家长,属于所有高考工作人员,但同时更属于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它远比任何一个节日都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从此,多少人的命运得以改变,多少家庭的历史得以改写,多少山里娃告别了曾经日夜为伴的牛羊和庄稼地。但高考之谓“考”,是为了鉴别与区分,让有的人上去,让另一部分人下来,于是就“几家欢喜几家愁”。因此,在高考的红榜揭晓之前,高考对所有考生及其家长而言都只是一种焦虑。
在这种焦虑的指引下,考生的学习成为了家庭活动的中心,考生的嬉笑怒骂成为了家庭的喜怒哀乐,考生的一言一行都牵动着家长们敏感的神经。吃什么不是由考生说了算,而是由医生说了算;喝什么不由考生说了算,而由形形色色的补品广告说了算。这个时候的考生已经不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而是被摆弄来摆弄去的机器。难怪不少家长因此会说,最令他们烦心的事情不是别的,而是家有考生。
然而,这种焦虑正一步步被推向极端,日渐偏离其正常轨道。交通因高考而绕行,工地因高考而停工,城市因此而禁鸣,媒体因此而聚精会神紧盯高考……
林林总总的这一切,都与举国体育何其相似,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我国是体育大国,金
牌大户而绝非体育强国,这一点人所共知;同理,我国是考试大国而非教育强国、人才强国这也是妇孺皆知。人们习惯于将我国在体育上“大而不强”归责于举国体制,我看这一结论对于高考同样适用。因举国高考而诞生出的状元就好比奥运会上的金牌得主,投入远比产出要大得多。
我们过分地去关注奥运冠军身上的光环,却很少有人去过问举全国之力争夺这样一个冠军到底有多大的现实意义。我们过多地去关注谁谁谁是高考状元,却很少有人去关注高考状元在上大学后都做了些什么,成就了多大的惊天伟业,到底是在卖肉还是在擦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