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11版:人文·图书新闻
3  4  
PDF 版
· 《八十年代访谈录》:一个浪漫年代的回忆与反思
· 回忆80年代 现在刚刚好
· 《法兰西组曲》: 狠狠揭露灵魂
· 能够再刮《薯童谣》旋风吗?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6月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专访作家查建英:
回忆80年代 现在刚刚好
  在查建英的《八十年代访谈录》出版之前,已经很少有人这么密集地提起那个时代的人和事了。“八十年代”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又独具文化气质的年代,却很少有人专门去回顾。查建英一开始只是为洪晃的杂志做的一个“80年代”的话题策划,没想到一发不可收拾,采访对象由最初的5个人,变成了现在的十多个人,而且篇幅远远超过了杂志的容量,采访时间更是长达一年。没想到,她与北岛、刘索拉、陈丹青等人不设防的长篇清谈,一不留神便成了这个逝去年代的集体“同学会”,而她也成了“代言人”。

  记者:这本书在短时间内就冲上了排行榜,在书市算不寻常。而且它的内容还都是文化话题,在娱乐为王的现在,这似乎不可想象。您当时是不是也没想到?

  查建英:意外!实在是太意外了。这本书编审的时候还删掉了一章,成书的时候一共有30万字,这么多的纯文化话题,又是私人性质的清谈,卖得这么多,实在是很意外。

  记者:去年陈丹青老师的《退步集》也卖得很好,现在书市还流行易中天讲国学的书,您认为这是否是一种预示,人们对文化和传统的关注似乎又升温了。

  查建英:去年11月,现在收到书中的陈丹青的访问曾被《万象》刊登。你想《万象》其实是一本高级的文化八卦,居然也对这两万多字的访问感兴趣。登出去之后,网站上的反应也很热烈,转帖也很多,我当时以为是例外。易中天的书我还没看。但从我做书的角度来说,可能是因为这本书现在出来,正好赶上时候。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已经过去20年,还没有深入的回顾。这20年经历的变化很大。我选取的采访对象,有些长期在海外生活,有些也是东奔西走,去了很多国家。经过这么一段时间之后,因为距离、阅历、视角的变化,重新回顾80年代,会有不同的味道。

  记者:你现在来回顾上世纪80年代,是个什么样的概念?你觉得读者为什么会对你们的谈话这么感兴趣?

  查建英:对中国人来说,历史记忆很重要。由于谈话空间的限制,又很久都没有好好地读历史,或者就是被戏说被涂脂抹粉,做成八卦了。上世纪80年代是一个承前启后的特殊时代。它从70年代封闭的文化扫荡过渡到90年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有在80年代,当时的人才有激情来做文化的事情。它应当算是五四以来,中国引进西学、文化、艺术、学术思想进行启蒙、反思刚刚过去的自己的历史的重要年代。现在很多问题,都可以从80年代找到根源。

  记者:年轻一代已经很难想象曾经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的文化热潮,想象不出他们的父母也曾为一本小说、一首诗或者一部音乐狂热到彻夜难眠、泪流满面,就跟他们现在为流行偶像做的一样。对于“80年代”,很多人将之想得过于浪漫。

  查建英:很多人想起80年代都比较浪漫的。用的词也多是真情、激情、信任、纯朴、对生活的热情。其实接受访谈的这些80年代过来人,都不是简单地怀旧,也包括检讨历史。那时候的思考是肤浅的,你也看到了,陈丹青说起这些,常常带出粗口。而谈话的形式也是很80年代的,阿城是一壶茶、彻夜清谈。受访的人所谈主要是针对过去年代的反省,也有从他们的角度对现在的看法。书出来之后,也引得一些80年以后出生的孩子的好奇。

  记者:您能不能给你采访的80年代精英们画个群像?

  查建英:这些人虽然是同代人,但个性很强,气质上相当不同。陈丹青是愤青,特别活跃,他对教育体制的批评也是言之有物的。崔健是激愤,跟他搞摇滚这种形式有关系吧。其他人更私下,阿城、田壮壮、刘索拉都退到了幕后,做些扶植新人的事。

  记者:退居时代二线会不会都有些失落感?

  查建英:他们不再年轻了。心态也都比较成熟了。但失落感可能也有程度之分,有的人还是比较怀旧、不适,但这代人总的来说,都一直保持着想干点什么的心态。

  记者:这可能就是“80年代人”的气质。

  查建英:对!是这样。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