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03版:每日新闻·时评
3  4  
PDF 版
· 众说高考作文题
· 大学招生“地域歧视”应打破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6月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大学招生“地域歧视”应打破
  ■张晓晶

  

  今年有950余万人报考全国普通高校,创下了新的历史记录。高考通常被形象地比喻为一座“独木桥”,而要跨过这座“桥”,除了考生自身努力之外,还有一些诸如地域差别等考生无能为力的因素在起作用,这显然有损高考的公平性。

  由于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我国重点高校多数设在大城市,其招生名额分配严重向大城市和所在地倾斜,其他省份很少。以考生总数计算,北京市有12.6万名考生,今年北大(包括医学部)、清华下达给北京市的招生指标共1020人;山东省有77.7万名考生,北大清华招生指标却只有190人。以平均数计算,在北京,124名考生中就有1人有机会上北大、清华,而在山东,4090名考生中才有1个人有此机会,机会相差33倍。这种情况十分普遍,在中西部地区,重点高校投放的录取指标就更少。

  不能否认,发达地区与一般地区、欠发达地区在教育水平上确实存在差距,但是重点高校“嫌贫爱富”,将招生指标向大城市和所在地区倾斜,确实有悖公平原则,会导致经济文化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对于高校来说,这样做会使国家重点高校地方化、人才培养地域化,不利于高校自身建设和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传播。

  当年,适当照顾大城市的优先发展,为其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是一个比较现实的权宜之计,但是随着“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理念的确立,效率优先的原则应逐步转向公平优先。

  地方高校是地方投资,其计划多面向当地无可非议,但部属高校属国家所有,在进行招生名额分配时,应遵循各地平等的原则,按大体相同或相近的录取比例确定招生指标。这样,有利于缩小不同地区之间录取率的巨大差距,解决重点高校在不同地区考生中入学机会不均等问题。

  今年,中国政法大学本科分省招生计划首次按各省人口比例确定,被人称为“解决高考招生地域不平衡问题的有益尝试”。

  该校负责人对此解释说,中国政法大学是中国的政法大学,不是北京市的政法大学,招生名额分配对全国各地理应一视同仁。同样的道理,其他重点高校也应该在录取名额的投放上充分考虑地区平衡,有责任、有义务公平地为不同地区的考生提供平等竞争的机会。 据新华社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