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03版:每日新闻·时评
3  4  
PDF 版
· 众说高考作文题
· 大学招生“地域歧视”应打破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6月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众说高考作文题
  诗中无一忧民字

  中国经济时报:看完今年全国17套高考试卷的作文题,两句古诗涌上心头:“新诗日日千余言,诗中无一忧民字”(明·袁宏道)。对所有作文题作一粗略统计,6个话题作文,2个材料作文,9个命题作文,只有关于国民阅读(全国卷Ⅱ)和保留北京文化特色(北京卷)的两个题目,算是事关国计民生,其余15个题目堪称“无一忧民字”。这不能不叫人忧从中来。

  作文命题限定的只是思维的方向、取材的范畴,如果心忧苍生,什么样的命题都能写成经世之文;若从考察语文能力的角度说,字是否正,文是否顺,更与命题无关。所以,对作文命题,似可不必有所苛责。然而,作文体现的,终究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尤其是高考,对学生来说,就是至高无上的指挥棒。什么样的作文命题,就会引发出什么样的视野、什么样的关注点和什么样的人生情趣。作文命题,似乎又举足轻重。

  离现实再近些

  新京报:不可否认这些题目的价值所在———思考人生、思辨哲理,探讨道德和伦理,这些有助于引导学生扩大知识面,锻炼审美眼光和思维能力。问题在于,能让学生从书本中抬起头来,观察社会,关注身边的话题太少了。

  美国著名教育家华特有句名言:“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告诉我们,作为一门基本语言的学习,语文不能脱离生活,语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

  高考作文关注现实也符合“教育要塑造公民”的现代理念,因为关注现实也意味着责任担当。教育拘泥于书本,脱离现实只能培养出有知识、无常识的实用主义者,而只有让学生学会关心国家的命运,关心社会的点滴进步,关心他人的欢乐与苦难,才能培养出有人文精神的合格公民,也只有经过这样的历练才能写出好文章。

  多元化:从作文看社会

  人民网:这届考生的作文水平如何尚不得而知,从三张“国卷”和十四张“地方卷”的作文题目看,折射出社会的多元化。

  高扬人性、抒发情感成为今年高考命题的一大特色。天津的《愿景》、上海的《我想握住你的手》、安徽的《读》、辽宁的《肩膀》均属此类。让考生在人生最关键的时刻掏出“心窝话”,契合当今社会个性舒展的主调。特别是上海作文,考生思绪展延的空间很大,一不小心就有可能出现幽情婉转的美文。对过去高考作文局限于单一教化功能是一个突破。

  北京作文题目《北京的符号》,要求考生在历史和现实的对比中抉择出代表北京的符号。怎样“保留以往的符号,创造新的符号”是传统都市应对现代化的最大困局。地域色彩如此鲜明的作文题,为此前所罕见。

  点燃感情的爆发

  东方网:“在平常的生活中很少有这样的感情的爆发”,华师大中文系教授倪文尖认为,今年上海的高考作文题是比较偏感性的。无论是对“过来人”还是对考生本身,这个题目具备“情感释放”的作用。

  倪教授还认为,“我要握住你的手”这个作文题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和谐社会的风向标,体现了高考作文题与社会发展的结合。“对整个社会有着潜在的作用。作文题本身所蕴涵的美好思想具有社会和谐的导向。”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