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03版:人文·文化新闻
3  4  
PDF 版
· 泼一纸流淌的浓墨 画千年古运河神韵
· 西湖会上演人文雅集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6月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泼一纸流淌的浓墨 画千年古运河神韵
  本报讯 栀子花盛开,香樟叶清香。昨天下午,杭州曲院风荷畔的庭院,30名我省一流实力和影响力的画家,集聚初夏的西湖会,在宣纸间铺陈他们的笔端墨彩。纪念钱江晚报创刊20周年大型艺术行动——《画说大运河》采风活动,从运河边转场到西湖畔。

  落笔造大桥

  下午3点,夏日午后的闷热尚未完全退去,72岁的中国美院教授孔仲起,拿出上午采风时画的速写本,第一个开笔作画。孔老的笔毫轻轻一勾勒,运河广济大桥的轮廓瞬间呈现。“孔老一落笔就造桥,工程量一看就是很大的。”边上围观的画家和闻讯赶来的读者打趣道。

  一头华发的孔老也不失幽默,他指着对面的著名花鸟画家何水法说:“水法有口福,可以弄一些枇杷尝尝,我只有干一些工程量大的事做。”孔老果真是做“大工程”的人,为了把他的桥造得生动,细致地在那里一笔一笔地勾画。用了两个多小时,才在自己的画作上落下了最后的款:时运通畅。

  挥毫生枇杷

  对面的何水法一身红衣,在画家中特别醒目。他挤了一支橙色的颜料,在调色盘中荡开,蘸满墨落笔,鲜活可人的枇杷一串串活现在了纸面上。一幅枇杷画还意犹未尽,提起笔来,挥毫写下八个大字:千年古韵,一船尽览。

  或许是枇杷实在诱人,或许是上午塘栖之行的亲身感悟,一串枇杷落纸,引来枇杷无数。浙江画院副院长池沙鸿先是画了一座桥,然后让一位江南女子从桥上走过,在她的臂膀中挎着一篮子,里面装满了橙色的枇杷。池沙鸿题曰《运河边上》。

  中国美院国画系教授顾迎庆一落笔,就让人见识他的人物画功底。他勾勒出一位手持琵琶的女子,在纸上生生弹出了《一曲琵琶》。中国美院副教授张铨也用毛笔“摘”了一纸的《塘栖枇杷》。

  运河有古韵

  画家对古老运河的解读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中国美院教授、博导卓鹤君在宣纸上,让运河与自己的年轻时代相连。上个世纪80年代,卓鹤君研究生毕业时,曾经将运河景致变成了自己的作品。昨天,卓鹤君又精心地“复制”了其中的一个部分。中国美院国画系教授陈向迅《运河印象》用的是写意:“我们的船一出杭州,就见到这些可爱生动的画面,这是运河的特别符号。”中国美院国画系副主任王赞精描细写,他在画中的船上安排了两位特别精致的船娘……

  即兴合作《君子之风》

  水墨水彩流淌间,仿佛与纸外的世界相连。傍晚时分,夏日闷热在西湖的水中慢慢散去。六尺的画纸已经铺开,大家都等待着几位大师间精彩的即兴合作的上演。连续作画两个多小时的孔仲起老先生再次开笔:一块磐石落地。卓鹤君接着操刀,遒劲的几笔,几棵老松便枝条盘旋,松枝间也有新枝冒尖。何水法拿笔一劈,一枝茂竹生机盎然……瞬间,一幅《君子之风》大功告成。

  边上的题字醒目非常:庆祝钱江晚报创刊20周年暨晚报连续四年稳居世界报业百强!

  “给晚报画的一定要认真”

  认真,是昨天到场每一位画家的态度。虽然油画作品难以现场创作,但中国美院油画系主任杨参军、副主任孙景刚,还是在雅集现场仔仔细细地观摩了国画家们的创作,并谦虚地表示要借点国画家们的灵气;国画系教授张谷旻、副教授张捷,笔笔讲究,点点用心,一画就是两个小时;而画工笔的副教授张铨、卢勇,在家里用功了好几天,画好了直接带到现场;青年画家彭小冲、林海钟,坐在那里构思了很久,终于蘸上墨,开始动笔。         

  本报记者 吴秀笔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