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昨天上午,浙江省教育厅首次就2006年秋季开始的《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媒体透露第一阶段工作方案。
在评价正在紧张进行的高中课改准备工作时,省教育厅副厅长张绪培说:“这表明基础教育发生了质的变化。”
此次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强调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并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发展道路。
从今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开始,将全面实施学分制,达到144个最低学分就可以毕业,其中包括116个必修学分,28个选修学分。
作为与高中课改的呼应,目前我省已经开始研究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并将于今年底形成初步的框架,明年初出台2009年新的高考和招生方案。
现行课程追求考试结果
现行的高中课程体系还存在着许多明显不足:课程缺乏多样性和选择性,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多样化需要;课程内容陈旧,脱离实际,忽视学生生活经验,不能反映科技和社会发展的新成就;课程实施中教学观念落后,方法单一,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少自主创新和实践的机会;应试倾向严重,追求考试结果,忽视学生的发展过程,影响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评价的手段、内容、方式、目标单一;管理方式过度集中,过分统一,不能适应地方和学校以及学生多样化的发展等等。
这些问题,尤其是强烈的应试倾向造成学生学习负担沉重的现象,已经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关注人的终身发展、终身学习是当今国际国内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我国的高中教育必须适应这种发展趋势,改革应试教育弊端,把教育的核心放到人的素质发展上来,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实行学分管理
这次高中课程改革与以往几次教学改革有明显区别。它不仅仅是一次教材的更新,更准确地说是“学校教育的一次全方位的变革”。
本次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包括学校课程管理体制、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学校管理制度、教育评价制度等多方面的改革。
针对以往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高中新课程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新课程方案要求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纪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给予学生更大的生长空间。
新课程实行国家三级课程政策,建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相统一的课程管理制度。
新课程实行学分管理,规定学生高中三年总学分必须达到144个最低学分方可毕业,包括116个必修学分,28个选修学分。
新增艺术等三门必修课
此次课程改革要在实施好语文、数学等以往就有的课程同时,保证作为“共同基础”的必修课程中新增三个领域课程(艺术、技术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得到顺利地实施。
同时,要确保学生有充分的选课自由,满足学生实现“有个性发展”的需要。
学校需要建立科学的、可操作的学分认定和管理制度,其关键点就是保障选修课程能按要求让学生选择,并得到学分认定。
同时,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建立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机制,着重在建立能够全面反映学生发展历程的成长记录上下功夫;同时改革教师评价的机制并跟进高考改革。
2007年高考难度要降低
对学生来说,学习方式的转变,也是本次高中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来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本次高中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为了积极稳妥推进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我省将进一步研究改革高考招生制度,并将于2007年初出台新的高考和招生方案。
高考命题要以新课程标准为准;高考的形式可以采用现有的“3+x”不变,但高考的难度总体上要降下来,能满足绝大多数学生发展的需要;高考要体现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可以提供多学科选择性试题,让学生能根据自己选择的课程学习进行答题;招生制度也要适应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不把高考分数作为高校招生惟一依据,要充分体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作用;普通高校招生的办法也可以实现多样化,不同类型的高校依据不同学业评价方式采用不同的招生办法。
总之,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要进一步体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要真正从质量方面促进学生终生发展。 本报通讯员 杨志刚
本报记者 沈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