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02版:每日新闻·视点
3  4  
PDF 版
· 八十五个农民一个梦
· 乡土人才对接新农村
· 核心提示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6月1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八十五个农民一个梦
政府埋单为农村培养大学生 ■本报记者 陈进红 王天娇
  从民工到大学生的跳跃

  按照政策,这次招收的是25周岁以下的农民,而蔡志李已经27岁了。“我本来没有机会读大学的。可我们乡就这么一个名额,最后我考上了,这个宝贵的名额实在不能浪费,算是开了‘绿灯’。我是班上年龄最大的,也是惟一结过婚的人。”

  蔡志李是班上“社会经验丰富者”,1998年高中毕业就出来打工,他卖过服装,在茶馆里当过伙计,在成为农民大学生之前,在一家公司已经从销售员做到了主管的位置,月薪2000多。蔡志李用“过得满意,也知足”来形容当时的生活。如果没有这个“扶千名人才,促千村发展”计划,如果没有这次招考,蔡志李本来以为,未来的日子,可能就这样波澜不惊地走下去。能够坐在这个教室里,可以说这85个人都有着一个不能磨灭的大学梦。政府埋单,打造农民人才,正是点亮这个梦的火苗。蔡志李就这样开始了“梦”的日子。

  “这4个月,真的感觉就像做梦一样,遇到这么一个机会,完成了一次跳跃式的发展。”坐在洒满阳光的阶梯教室里,蔡志李脸上充满着阳光一样灿烂的笑容:“大概是离开校园太久了。在刚入学的一个多月里,我有些茫然不知所措。”从打工仔到大学生,从公司到校园,刚入学时,蔡志李兴奋之余,更多的是迷茫。

  “生活方式一下子不一样了。上课坐立不

  安,而且这课一上就是大半天。特别是理论课,听了就发懵。下了课更不知道该干些什么。”上学没了收入,虽然不用缴学费,可一个月500多块钱的生活费开支也不少,都靠吃老本。于是就考虑找份兼职做做。时间一天天过去,蔡志李的兼职还是没有找到。

  在每个午后,蔡志李总能看到同班同学在教室里温习功课;每个黄昏,他又看到很多同学奔向图书馆匆匆的脚步。蔡志李开始反思自己:如果要赚钱的话,就不用脱产花两年时间来读书,他开始懂得“泡”图书馆。除了读书,他还参加了校园里其他很多活动,他去看校园话剧,听名人讲座,还写了入党申请书。他说“大学生活一下子就在眼前展开了。”

  现在的他一点都不迷茫。

  他们是一群幸运的农民

  浙江省林学院2006级林业技术脱产班班主任李震华一见到我们,就很开心地说:“他们的确很幸运。如果浙江省扶贫办没有这样一个计划,如果我们的目光没有投向新农村建设,他们就不可能有这样的机会。”

  李震华说,去年9月,浙江决定在全省211个欠发达乡镇组织实施“扶千名人才,促千村发展”计划,面向欠发达乡镇农村青年农民开展成人学历教育。他们以全脱产的方式参加成人高等教育序列的大专学习,所需的学杂费、教材资料费等共计1万元,由浙江省扶贫经费全额资助。现在班里的85名学生全是这个计划的受益者。

  “这个班同学年龄差别挺大的。”班主任李震华深有感触地说:“有的社会经验很丰富,有的刚从高中毕业,也就是说有的很懂事,有的还不谙世事。”

  为了激发大家的积极性,李震华又发动班里的学生自己采写编辑了一本杂志。这本名为《农民大学生》的杂志汇集了85名同学对农村生活的感悟,更多的学生将杂志作为精神力量的源泉。以后,他们将把这份杂志推向全国,他们要让更多的人关注农民大学生,明确知道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军将是农民自身。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