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06版:每日新闻·市民
3  4  
PDF 版
· “潘永泰”传人说家史
· “五老会”网上传经
· 诅咒短信真烦人
· 带着板凳等“雷锋”
· 裘大爷翻出爷爷的自传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6年6月1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潘永泰”传人说家史
  ■张翼 王丽 唐光峰

  

  挖挖杭州老底子的征集令一发出,杭州人熟悉的老字号“潘永泰”的传人潘文彪马上把电话打进了本报热线里:“看了你们的报道感触很多。当年杭州200余家棉花店,现在只剩我们一家。我们有很多老故事勒。”热线那头的声音非常热切。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位于杭州河坊街的“潘永泰”。店面不大,十几平方米的屋子里放着一架1917年生产的棉花机,一张木床以及竹杷、磨子、弓等弹棉花的工具。店里不时地传来有节奏的“嘣、嘣”弹棉声。

  潘文彪介绍说,从1919年在江苏宜兴开店算起,“潘永泰”今年已经85岁了。如今,第三代的掌门人潘文彪也已经年过花甲。

  潘文彪从阁楼里找出了一只锈迹斑斑的铁盒,打开盖子,里面是一枚刻有“潘永泰号”4个大字的木制印章,“这也是老物件了,还是特别有意义的。”潘文彪指着这枚直径30厘米左右的大印章说,当年“潘永泰”制作的棉胎主要销往湖州、长兴、余姚以及周边省市。而每条从“潘永泰”出去的的棉胎,都会用这个印章在上面打上记号,作为商标。由于当时杭州的棉胎制作工艺的精良,比附近出产的棉胎更受到用户的欢迎,久而久之就博得了“杭胎”的美誉。而这其中潘家更是成了同行中的翘楚。

  50年代初,“潘永泰”受政府的委托制作棉胎供应给部队和机关。“那时候我们店还在瓜山,一般一年就可以制作两三千条棉胎。”潘文彪说起这一段经历就自豪。

  潘文彪1962年从父亲手里接过了棉花店。80年代,又把店面从拱墅区的瓜山迁到了河坊街。现在生意还不错,有些老市民会专门来买棉胎给儿女结婚用,他们一般都会交代用染成红色的棉花弹出一个“喜”字,这样看着也喜气。有时还有老外光顾呢。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