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08版:每日新闻·市民
3  4  
PDF 版
· 一针一线
· 心意献给社区外来工
· 百名孩子受赠读书钱
· 模特酷 模特苦
· 老底子采风团出发啦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6月2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一针一线
绣出70年人生
  ■本报通讯员 陆洁 本报记者 韩兢

  

  杭州大关南苑的王瑞仙老人一生中最多的姿势就是坐在两根木头前,俯下上身,把整块布披在木头上,嘴里叼上线的一端,手里捻着针,上上下下在布上细密地扎。原本单调的布,在她手过之处,却留下了绚烂一片。白布上盛开起一朵朵绚丽的牡丹,跳跃起一只只活泼的喜鹊,笔挺潇洒的书法。

  王瑞仙刺绣时喜欢脱下拖鞋,这个样子让人感觉到她非常会享受。她只把自己的刺绣品做给自己最亲近的人。她刚绣了一幅巨大的玫红色底的喜字,送给孙子做礼物。抖开这幅喜字,一股富丽福气就随着绣品流泻而出。这是一个长宽50多厘米的巨大的金黄边框的喜字,喜字中间绣着黑字“事业旺、福禄寿”。字间点缀着绿色、粉红色的喜鹊。

  王瑞仙有4个儿子,儿子又都生了孩子。她所有的后辈几乎都有一样老太太送的刺绣礼物,甚至孙媳妇都得到了老太太亲手绣的旗袍。老伴也有一份礼物,那是结婚时,王瑞仙亲手刺的一对枕套。结婚50多年了,这幅枕套日日夜夜地陪伴着他们幸福的生活。

  14岁的时候,王瑞仙就开始拈起了绣花针。她是嵊州人,那里是中国的越剧之乡。“那时我的姐妹都在戏班里唱戏,可我爸爸不准我做戏子,我没得选就只能在戏班子里帮他们绣东西”。没有想到,走上刺绣这条路完全是她父亲的意思。可父亲确实为自己女儿选择了完全不同的生活之路。

  从嵊州来到杭州,她跟着越剧班子一直没有停歇。心灵手巧的她马上成为了越剧团里不可缺少的人才。后来她离开了越剧团,到了一个无线电厂工作。可是越剧团的领导还是经常拿来样品请她做。“我就白天上班,晚上绣花。”他们家客厅的日光灯也是特制的,灯是可以上下拉动的,这样晚上工作时,还是可以清晰地看见一针一线。

  这么多年来,王瑞仙带的徒弟已经有200多个,大都已经远涉重洋了。她说,其实做刺绣的女子大都从农村来,没什么学历,学这个是讨口饭吃的。“我这是犯贱,已经绣得停不下来了”。 王瑞仙笑着说。

  前天,拱墅区政府的陆洁打电话来说:“大关南苑有个老人手工做苏绣70年了,你看这算不算非物质文化遗产?”记者笑了:“真希望它能成为文化遗产。”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