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009版:人文·文娱新闻
3  4  
PDF 版
· 西泠印社
· 浙江作家创作基地
· 就是杭州当代艺术的“待遇”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6年6月2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两小时的热闹
就是杭州当代艺术的“待遇”
  本报讯 又一场当代艺术的展览昨天在杭州开幕,然而,也仅仅迎来了2个小时的热闹,便归于冷寂。不冷不热的状态似乎又一次说明:对于当代艺术,亟待开发一种杭州模式。

  昨天下午,一场名为《慌什么》的当代艺术展在杭州LOFT 49号“凡人乐墅”内举行,展品均为中国美院新媒体系、公共艺术系、综合艺术系的毕业生作品。从展品的艺术样式来看,影像作品《你睡着还是醒着》、反映新农村建设的DV短片《花树村》、装置《七律》以及壁画《亵渎》、《回归》等等,当代艺术展上该有的样式基本上都有了;漂亮的灯光下,一件件作品也很出效果。只是,来参观的还是那拨师生、那拨圈内人、那拨媒体人;依然开场时两小时的热闹,然后人走楼空。

  “杭州关心当代艺术的人还是太少了。”主办方代表李加文平静的语气里透着淡淡的无奈。虽然大家都劝导他说这就是杭州特色,但李加文总觉得,应该会有一种解决的办法。

  “这主要还是一种模式问题。”参展嘉宾、美院综合艺术系主任杨劲松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1985~1986年时,杭州曾一度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中心,当时美院要做个什么展览,很多人都会蜂拥而来。但现在,在当代艺术圈,杭州艺术家充其量只是作为比较有名的个体,要论圈子,还得数北京、上海。

  曾在德国、法国等国待了多年的杨劲松认为,京沪两地已形成了独特的当代艺术模式或语境,“北京的当代艺术讲求政治语言和流行语境,上海的当代艺术则与商业紧密结合,四川主要是依附北京。而杭州,却没有符合杭州特色的艺术语境”。

  同为展览嘉宾的油画家顾黎明对杨的说法表示赞同。“杭州慢悠悠的,所以应该有一种以慢悠悠为核心的当代艺术模式。只是,这种慢怎么表达、由谁来表达,需要大家一道来努力”。 本报记者 蒋梦桦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