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14版:每日新闻·空中大讲堂
3  4  
PDF 版
· 老杭州的精华
· 讲座现场
· 老照片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6月2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老杭州的精华
■文字整理/摄影 贾晓东 张琰 汪亮 孙敏 陈益
  主讲人李杭育

  毕业于浙江大学中文系,国家一级作家,曾任杭州市文联专业作家近20年,现为浙江理工大学文化传播学院教授,曾以短篇小说《沙灶遗风》获1983年度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是我国新时期以来重要文学流派“寻根派”的代表作家,著有长篇小说《流浪的土地》、《故事里面有个兔子》、中短篇小说集《白栎树沙沙响》、《最后一个渔佬儿》、《红嘴相思鸟》,以及大量散文和影音读物。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李杭育从事电视纪录片写作,是中央电视台《吴越春秋》等多部电视片和大型系列电影《中华文明》片的撰稿人。

  柔情似水

  杭州这个城市的里里外外到处是水,井泉溪涧、江河湖海,应有尽有。世界上很少有别的地方是像杭州这样水汪汪的。

  水多,空气湿度大,四季潮润,滋养了杭州的植被,成全了杭州的风光。

  水还是一个重要的文化意象,一种符号和象征。江河湖泊不仅是激活生态、维持生命的必须,还成为人们追求精神愉悦的审美介质。从来的诗人、画家,描绘的最多的是水。

  杭州的水,尤其是西湖,被提升到一种美学境界。昔人游湖,有“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之说。这样四种“湖光”,各有风采,而终以“雪湖”最是入画。

  这不仅因为“雪湖”难得,实在是“雪湖”更合乎我们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和审美习性。中国人看风景的眼光,很受看中国画的影响。中国画就是讲究清淡、收敛的。而雪后的西湖,正好迎合了我们欲将自然归纳入艺术的天性。刚下了雪,天还有些阴郁,受到灰绿色的天光水色的压抑,西湖诸山的轮廓仿佛收束得更紧,却又让你更觉淡泊,山水清瘦、爽洁,在那么耀眼的白雪的映衬下,一切别的色彩都开始转暗,树林转成墨绿,房屋变得铁灰。

  精气在山

  但是,仅仅是水还构不成风光。汪洋一片别无他物的水并不美丽。水是那么的柔弱,需要有山的硬朗来支撑。没有山作衬托的水,一览无余,拢不住我们的视野。没有山色倒影,水的面目显得苍白。山和水的搭配,才算完整的风光境界。正如一首台湾高山族民歌唱的那样,“阿里山的少女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要阴阳调和,光唱前一句还不够。

  西湖群山,各有风韵:

  1. 吴山,最富民俗气息,最能代表老杭州的市井文化。

  吴山也叫城隍山。这“城隍”就是很民间、很俗的东西。吴山上有十二生肖石,更俗了。在吴山上吃茶,听说书,是旧时杭州人的一大快乐。从吴山看老杭州城里万家灯火,生活气息很足。从前杭州人不说“隔岸观火”,而是说“城隍山上看火烧”。这也很本我。

  2. 孤山,杭州雅文化的密集收藏:精致、风雅、伤感。

  这里有很密集的人文景观。那么小的地方,有那么多的名堂,很满,很挤,却错落有致。孤山的阳面,风雅,堂皇。而在它的背面,竟又聚集着那么多的红颜薄命,那么多的儿女情长……

  3. 北山,即自宝石山、葛岭至北高峰的一脉,仙气十足。

  这一带寺庙林立,真所谓“山不在高,有神则明。”

  4. 南高峰诸山,也称西山,整体感觉是清雅而幽深。

  这一带是杭州名泉的集中地(龙井、虎跑都在这里),又是西湖茶乡的所在。龙井有茶、有泉,清雅至极。烟霞、水乐、石屋三洞,还有满觉陇、虎跑、九溪十八涧,都给人清雅脱俗、幽深不测之感。

  5. 以玉皇山为主峰的南山,雄浑、大气。

  不仅因为这一带曾是五代吴越国和南宋两朝的皇宫所在,曾经很霸气,后来又很悲壮。在这里,一览众山低,江湖回首间。

  总之,西湖群山比西湖本身内涵更丰富多彩,因而游趣更多,也更迎合中国艺术的精神气质。

  天高云淡

  作家郁达夫谈起杭州庙多:杭州西湖的周围,第一多若是蚊子的话,那第二多当然可以说是寺院里的和尚尼姑等世外之人了……你若上湖滨去散一回步,注意着试数它一数,大约平均隔5分钟总可以见到一位缁衣无发的佛门子弟,漫然阔步在许多摩登士女的中间……(《玉皇山》)

  旧时杭州寺庙多这个事实具有许多含义,可以解释老杭州的许多特征。

  画家林风眠以果推因,道出杭州庙多的缘由:“杭州西湖之寺观林立,正是杭州西湖比别的地方更为富于天然美的证明。”(《美术的杭州》)

  众多寺庙不仅是老杭州的一道风景,更是老杭州许多现象、事理的成因。

  举例说,老杭州固定不变的一道风景,是每到春天,沿湖环山的条条道路上满是朝山香客,成千上万,直到今天,这道杭州特有的风景依旧。

  不要小看“烧香老太婆”,对于杭州这个城市的历史演进,朝山香客的意义非同小可。

  谁都知道杭州是个旅游城市,许多产业与旅游相关,许多人靠游客吃饭,名声在外靠的也是旅游的传播。但你还应该知道,“旅游”是个现代概念,旅游成为一项产业还是20世纪的事情。从前有什么人有钱且有闲跑来跑去四处游山玩水呢?人们跋山涉水,必定是有比看风景重大得多的理由。成群结队的“烧香老太婆”,可谓最早来杭州,来得最勤、最多的旅游者!

  杭州作为旅游城市的历史演进实在就是这样。再后来,中产阶级开始有钱、有闲。终于,随着沪杭铁路1909年通车,渐渐地把30年代上海那种花花世界的一代摩登男女也卷入进来。杭州的旅游业开始发育。

  自得其乐

  杭州历史上很少打仗。近代以来杭州人最记得住的第一场兵祸,是咸丰十年(1860年)和十一年,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率部两度攻破杭州。尤其是第二次,战事惨烈,双方士兵杀戮无数。更要命的却是,两个多月的围城,把杭州人饿惨了。

  这多少也怪杭州人自己不好,不太有防范饥荒的意识。杭州从不缺粮,出城外几十里范围内随便哪里都是粮仓。所以杭州大意了,连3个月的粮食储备都不曾安排。

  山水、富庶而精致的市民生活,给杭州造就了一系列独特的城市性格和城市文化:

  1.谦虚,随和,善模仿,兼收并蓄,吸纳天下的才智和财富。

  老杭州也是吸纳四海贤达的大熔炉。在杭州这个地方,一向最风光最有“出息”的,亦即官做得大或钱赚得多或学问做得高者,方方面面的头面人物,十有八九不是杭州人。

  在老杭州的西湖边上,还有一道风景很显眼,就是沿湖各处靓屋豪宅很多,几乎把西湖围了一圈。而那些园主、庄主,几乎都不是杭州人。杭州还是很多外乡人的最后归宿。旧时西湖边有许多坟墓,多半是埋着并非杭籍的外乡人。

  2.不出头,不惹事,心平气和,甘做天下大事的幕后而非舞台。

  杭州的太平与这个城市的经济、民生关系极大。一则,杭州经济的主打产品一向是丝绸、茶叶、中药和手工艺品之类,都是世人在太平年月过好日子用得着的;二则,杭州人里有许多是靠西湖吃饭,靠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养活他们。打起仗来,兵慌马乱,哪还有游客?替杭州人的立身安命着想,他们没有理由喜欢战争。

  当然不止是有钱人。读书人当然也希望有个还算清静的地方,哪怕粗茶淡饭,只要能让人潜心治学就好。

  再还有最微妙的那一层,那些在南京做大官的,大到蒋委员长本人,虽然在别处与人争夺不休,却也愿意留下一块净地好给自己一些方便。打仗打疲劳了,搞政治搞得太紧张了,就来杭州休养放松。杭州不是发生重大历史事件的舞台,但杭州又经常是给那个舞台派“幕后”用场的。

  3.不闭塞,不落伍,爱赶时髦。

  早在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杭州就是个非常时尚、时髦,在相当程度上可谓和国际接轨的城市。那时候杭州就有个“大世界”娱乐城,办在延龄路上,其范围包括了现在的西湖电影院和东坡剧院。那里面从传统的吃喝嫖赌戏文说唱到现代的电影、西洋镜、手摇活动画片等等游戏机无所不有。一本好莱坞新片在美国刚上映,10天之内就出现在杭州了。

  1929年,中国的许多地方还在军阀混战,而那一年的杭州却举办了一个规模宏大的“西湖博览会”,其宗旨重在文明风尚的全民教育而非商业企图。譬如,它有个展馆是讲卫生的,居然早在1929年它就在向杭州市民推荐抽水马桶了!

  在1927年至1937年的短短10年里,老杭州竟有70多种报纸先后问世。

  杭州在1925年就出现了第一家影片公司。

  杭州人很赶时髦,历来如此。杭州人自己有个带点自嘲的说法,刮“杭儿风”,说的就是他们自己一窝风地赶时髦。

  4.自己对自己摆噱头,然后自得其乐。

  人们通常都说杭州人好享乐。其实,杭州人的享乐,并不总是大把地花钱消费。杭州人常能自己想出许多名堂来娱乐自己,杭州人是精神上、性情上自我调节的高手。

  (6月17日晚于浙江图书馆)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